“濟南大學在莘縣的經濟發展中,積極充當創新發展的孵化器、服務縣域共享發展的動力源,在服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中作出濟大貢獻、形成濟大成果,切實為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蓄勢添能。”...
“濟南大學在莘縣的經濟發展中,積極充當創新發展的孵化器、服務縣域共享發展的動力源,在服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中作出濟大貢獻、形成濟大成果,切實為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蓄勢添能。”濟南大學校長劉宗明說。
近年來,濟南大學聚焦學校優勢學科和地方主導產業,創新校地企合作模式,以省派第一書記為橋梁,按照“政府搭臺、書記牽線、企業出題、高校助力、群眾受益”原則,以鄉村振興研究院為平臺,推進科技成果在山東省聊城市莘縣最后一公里轉化,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濟南大學把服務鄉村振興作為服務中心大局、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的重要陣地,發揮組織、教育、科技和人才等方面優勢,校地校企合作,推動一批專家教授深入幫扶地區,轉化一批技術、共建一批項目、解決一批難題,為建設現代農業強省、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濟大力量。
讓杞柳成為村民致富的“當家人”
近日,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古城鎮首屆柳編技藝培訓班結業典禮暨柳編技藝大賽頒獎儀式在古城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舉行。本次培訓班由濟南大學省派第一書記充分利用派駐單位的資源優勢,積極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濟南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邀請到國家級非遺項目、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沭柳編)代表性傳承人楊進邦大師和齊魯首席技師、臨沂市工藝美術大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臨沭柳編代表性傳承人解印權大師為培訓班授課,培訓班為期7天,設置了講座和實踐操作、創新研討、作品制作指導與實踐、大賽作品展示與評選等環節為村民傳授柳編技藝,提高地方對柳編技藝的認知度和興趣。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楊進邦手把手向當地村民教授杞柳編織技藝。他說:“杞柳制品常見的有筐、斗、籃等,還可以編制成許多工藝、美術制品,具有色澤雅致、輕巧耐用、美觀大方等優點。”
杞柳具有高產的特點,平均畝產約5000至6000斤,前三里營村黨支部領辦成立合作社,在金地河畔流轉灘涂地1100畝種植杞柳,帶動就業300余人,每年增加群眾務工收入400多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110萬元。為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古城鎮在濟南大學省派第一書記的支持下,整合省級專項資金200萬元,依托黨群服務中心西側的1650平米的加工車間,建設烘干室2個,購買編織設備26臺,進行了杞柳的粗加工和精細加工編織,建成了柳編產品展示廳、培訓室等。
該鎮負責人說,古城鎮圍繞“大規劃、小掛鉤”,以三里營為中心,利用增減掛鉤方案,引導群眾加快土地流轉,建設標準化杞柳種植基地,實現杞柳種植規模化、集約化。規劃建設杞柳產業園區,進一步完善杞柳工藝品展館和杞柳研發中心、杞柳培訓實踐中心、杞柳旅游觀光帶,全方位發展杞柳產業,逐步形成以杞柳種植為基礎,柳編產品加工為引領,柳編文化的黃河生態游為特色的杞柳產業發展新模式。
“現在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都進城打工了,我們這些‘留守婦女’特別多,既要照顧老人,還要看護孩子,杞柳編織特別適合我們務工掙錢,既增加了經濟收入,又不耽誤照顧家庭”。莘縣古城鎮前三里營村的趙嬸樂得合不攏嘴兒。
杞柳成了當地村民致富的“當家人”。據了解,古城鎮河道寬闊,杞柳茂密,既是護坡固堤的河道灌木,又是柳編工藝品的重要原材料。近年來,全鎮把發展杞柳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力爭打造為“魯西北杞柳種植加工第一鎮”,努力實現“發展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
建起種養全產業鏈生態閉環
聊城市莘縣古城鎮舍利寺南街村村民們笑逐顏開,他們剛剛拿到入股當地愛佳蛋雞養殖產業園的分紅。這是濟南大學省派第一書記駐村工作以來取得的工作成果。
農業種植與蛋雞養殖加工,看上去毫不相干,卻因“種養循環”緊密聯系在一起。“每棟雞舍可以養殖9萬只雞,只需要1名工作人員就可以完成管理工作。”在古城鎮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產業園,山東愛佳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子杰說。
標準化的雞舍,溫度、濕度、光照、投料、清糞等環節智能化管控,在基地的監控平臺,記者看到了一個與傳統養殖有著天壤之別的雞舍:雞籠干凈整潔,蛋帶上緩緩輸送著一些從雞舍里滑入的雞蛋,料車順著履帶偶爾過來加一下料……卻看不到一個工作人員。20棟高標準雞舍及自動分揀蛋庫、飼料生產車間等配套設施,集約化、規模化、智能化的養殖,給雞提供了一個“五星級的家”。
蛋雞養殖環境大大改善,年產富硒雞蛋3.6億枚,實現年產值2.4億元……與此同時,產業園內雞糞發酵設備,可以把養殖產生的雞糞與大棚產出的瓜秧,經過翻拋、腐熟、發酵加工形成有機肥,再反哺棚區種植,全年可生產有機肥2.5萬噸,處理農業廢棄物6萬噸,實現了農業廢棄物“全利用”和“零排放”。“經過7天—15天的腐熟加工,形成有機肥,直接作為大棚瓜菜種植底肥。這樣既可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又可以改良土壤,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真正做到了種植養殖兩促進、節本增效兩不誤。”王子杰介紹說。
就在不遠處,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溫控大棚里,“釜山88”小番茄已掛滿枝頭、長勢喜人。濟南大學省派第一書記利用高校資源為當地村民帶來了技術指導,為村里的蔬菜大棚種植和牲畜養殖帶來了良種良法,進一步改善產品品質,促進產業增效,并積極聯絡百果園、叮咚賣菜、盒馬鮮生等大型銷售平臺和連鎖商超,開拓電商渠道,助力古城鎮農產品贏得廣闊市場。
據介紹,集蔬菜種植、蛋雞養殖、飼料生產、有機肥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閉環,既有效解決了瓜秧、秸稈利用問題,又節省了種植、養殖成本,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給古城鎮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一舉多得”讓產業園蔬菜年產值達6000萬元,生產有機肥8000噸,處理農業廢棄物2.4萬噸,新解決就業270余人,每年增加農民收入1200余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100余萬元。
除了產業分紅,濟南大學省派第一書記還大力發展坑塘經濟,為全村100多畝坑塘辦理灘涂養殖證,爭取坑塘專項資金60余萬元,建設高標準養殖項目,嘗試池塘生態養殖、圓筒式養殖、漁藕綜合種養和休閑漁業等模式,搭建“互聯網訂單+合作社+農戶”平臺,并積極聯系食品營養專家,開發魚皮、魚片、荷葉茶等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每畝可實現年收益7萬余元。
“今后,濟南大學將不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統籌推進服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百校萬企萬師雙進行動,深度賦能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校地互利共贏。聚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山東‘走在前、挑大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濟南大學黨委書記劉春華說。
(稿件來源:濟南大學 文/劉珂珂)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