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來臨,在高校的大學生們也再次踏上實踐之旅。
寒假來臨,高校大學生們也利用假期開啟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
新京報記者從清華大學了解到,該校自2023年12月上旬就啟動了主題為“學思踐悟,挺膺擔當”的寒假學生社會實踐。學生國內社會實踐支隊共531支,覆蓋全國33個省級行政區,海外社會實踐支隊共45支,覆蓋6大洲、27個國家,他們圍繞“回首初心路”“問道現代化”“‘清’年系民生”“‘清’年愛勞動”“青年命運共同體”等主題開展學習調研、專業認知、專題調查、服務建設、全球勝任類實踐。
目前多支實踐隊已完成實踐調研,成果初步顯現,5400余人次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情系民生,學生們深入農村探訪、實踐
在此次寒假實踐中,不少學生將目光投向了鄉村,1月29日上午,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赴江西于都支隊一行前往段屋鄉古村落寒信村;赴江西龍南支隊則來到了具有500多年歷史的東坑村,后者是客家傳統古村落。參加當地的民俗街,了解當地創意農業、休閑農業、文創產業相融合的鄉村新模式,讓學生們對鄉村有更具體深刻的認識。
清華大學的學生們深入鄉村開展支教等活動。 圖/清華大學社會實踐公眾號
不僅體驗鄉村文化,學生們還通過宣講和支教的方式為鄉村賦能。比如,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赴單縣支隊的隊員們在菏澤單縣第一中學和單縣第二中學開展宣講活動,旨在幫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大學生專業選擇,強基計劃以及高考志愿填報等重要信息。藥學一定要讀博嗎?強基計劃和自主招生有何區別?這些大學生們在給同學們講述了大學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充滿活力的一面之外,還一一解答了高中生們的疑問。
清華大學第二十六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則遠赴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學,開展聽課、授課、評課等教學實踐活動。其中,支教團成員與梅河口市第五中學的資深教師結對子學習授課經驗,進行授課實踐,并與同學們分享成長經歷、交流學習經驗。此外,支教團成員前往梅河口市城市規劃展覽館、現代服務業示范區、五奎山、知北村等地進行參觀考察,切身體會梅河口市的城市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我在兩次的對比中深刻感受到講授新課的困難和不易,同時也積累了很多備課、授課經驗。”支教團成員、清華大學研究生楊曉楠說道。這是她第一次站在講臺上正式授課,講授物理向心力,授課班級的物理老師給他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比如參考授課資料的原則、如何規劃課堂互動,如何把握課堂節奏等。
聚焦“芯片”和城市發展,學生赴杭州、上海等地調研
在這個寒假,多支實踐隊伍圍繞“芯片”和城市發展開展實踐調研,比如“‘芯’之所向,E葦以‘杭’”實踐隊來到了作為中國電子產業重要基地的杭州市,在知名企業和科技創新園區中感受一線企業的創新力量;“E路滬港支隊”前往上海調研集成電路產業,了解集成電路科技前沿,探究集成電路產業如何賦能城市發展;“無問芯瓊”則赴海南調研電子信息助推自貿區產業升級的情況……他們通過實際走訪調研并與專業人士交流和互動,為解決我國的卡脖子問題夯基蓄力。
2月5日,剛剛回到北京家中的黃嘉浩正抓緊寫此次實踐的總結材料,他是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2級本科生,也是“‘芯’之所向,E葦以‘杭’”實踐隊的一員。這個隊伍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11名同學、集成電路學院3名同學共同組成。對黃嘉浩而言,這次的社會實踐解決了他內心的諸多困惑,自稱平時在學習中“卷”的他,走進一線企業和負責人交流后,視野和思路都開闊了很多。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實踐隊隊員看到了很多新型設備。 受訪者供圖
杭州市重點打造了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園區。同時杭州市實施高端設計引領行動,推進集成電路高端芯片研發計劃、產業鏈協同創新項目和化合物半導體項目,大力發展高端模擬芯片和數模混合芯片。
因此,早在寒假前,“‘芯’之所向,E葦以‘杭’”實踐隊便把目標城市定在了杭州。學生們期望了解我國芯片等產業的發展前沿,并通過實地調研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我既愛萬卷書中的無限空間,也喜歡萬里路上的多彩世界。”該實踐隊支隊長、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23級學生李自立說道。
記者注意到,實踐隊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在短短六天中, 學生們拜訪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杭州創新研究院、浙江大學杭州國際科創中心、杭州5G科技創新園等園區,西湖電子集團、平頭哥半導體公司,以了解芯片、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和產業生態。此外還訪問了當地一些知名的電子企業。
在廣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黃嘉浩和小伙伴們還深度對話了董事長趙國民,他也是清華大學的校友,在校園生活、職業發展等多個方面分享了個人經驗并提出了未來規劃建議。這次和校友的對談,讓黃嘉浩印象深刻。“他曾經在體制內工作,又擔任過國企和民營企業高管,在48歲時果斷選擇創業,如今快六十歲了對工作仍舊樂在其中,讓我看到了人生的很多可能性。”黃嘉浩坦言,現在的大學學習生活并不輕松,有時也會感到焦慮和迷茫,但通過這次和校友的深度對談,他體會到,“人要有長遠的目光,不要只追求短期效果,我現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未來的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走,就會找到方向。”
腳步遍及國內外,大學生們在實踐中獲得成長
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也收獲著成長。“清夢三峽”電機系聯合人文學院赴湖北宜昌實踐支隊與三峽大學實踐支隊組成聯合支隊,在湖北宜昌開展社會實踐時,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巧遇同鄉,26位同學順利破冰,結成5個不同志趣的調研工作小組。
清華大學的學生們赴日本和當地學生開展學術交流。 圖/清華大學社會實踐公眾號
不僅在國內開展調研,不少實踐隊還踏出國門,在更廣闊的世界開展探索之旅。清華大學表示鼓勵中外學生聯合組建支隊開展“同行中國”實踐。
日本提出2050年實現“零碳排放”戰略目標,日本高校在戰略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如何引領日本的技術布局與科技創新的?帶著這些疑問,“冬日碳行”赴日本調研零碳戰略布局支隊前往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和大阪大學三所高校,與相關領域課題組專家開展調研座談,就碳中和技術與產學研結合進行深入學習。
1月27日,來自清華大學的一支學生隊伍還前往冰島黃金圈調研地熱能源與環境保護現狀。據介紹,黃金圈位于冰島南部,從首都雷克雅未克一直延伸至冰島中部,共約300千米。其中,支隊成員還與來自比利時等國的朋友進行交流討論,他們了解到每年都會有環保志愿者前往海岸撿拾垃圾,一年清理的垃圾總量高達10萬噸,同學們在交流與實踐中感受到只有區域協同才能達到環保的共贏。
清華大學學生對外交流協會(ASIC)聯合學生記者團則前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聚焦全球傳播視域下的“Z世代”青年交流,通過兩國青年人文交流峰會、企業組織參訪、文化實地調研等形式深化兩國民眾對彼此的認知。“通過與馬來西亞青年與體育部部長楊巧雙的會談,我了解了馬來西亞青年的發展情況及問題和中馬青年可能開展的交流活動。我相信未來中馬將合作共贏、更加向好發展。”支隊成員、清華大學學生周唱晚說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