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1日晚接收第一批物資至今,這所學校已累計接收七八類、萬余件物資。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加油,我們在一起”“盼平安”……這些寫在救災物資上的溫暖文字見證著一群教師和學生的滿滿愛心。記者了解到,根據統一安排,北京市門頭溝區京師實驗中學成為一個救災物資空投轉運點,學校干部教師分類打包,部分畢業生也趕回學校幫忙。從8月1日晚接收第一批物資至今,這所學校已累計接收七八類、萬余件物資。
成為救災物資空投轉運點的任務來得很突然又在意料之中。“有的學校是成為人員的安置點,有的學校是作為物資轉運點,有統一安排,學校也可以自己申請。”京師實驗中學校長呂娜告訴記者,考慮到學校操場正在翻修,十分平整適合直升機降落,學校申請成為了救災物資空投轉運點。
“即使假期,學校每天也有3名教師值守。7月31日晚上接到任務后,值班的老師第一時間就開始查找適合放置物資的地方。”呂娜告訴記者,提前安置好放置地點之后,8月1日晚第一批物資到達學校時,非常迅速地就放置了起來,“有食品類的,比如面包、餅干、火腿腸,還有生活用品、醫藥等等。”
救災物資越來越多,人手也越發顯得不夠。“物資是有進有出的,除了直升機和無人機投遞物資,還有各種車輛來這里運走物資。”呂娜說道,本身學校處于假期,老師們并不在學校,有的老師正好出京了,有的老師自己就被大雨困住了,“能到校的老師都盡可能來了,但因為物資到來的時間不確定,需要人通宵等待,人就顯得更加少了。”
在學校亟須人手的時候,家住附近的學生們迅速行動起來。“人手不夠,有的老師就在班級群里發消息,需要人幫忙。有的老師給住得比較近的學生打了電話。一下午就來了十幾個學生,各個年級的學生都有,連初三畢業的學生都回來幫忙了。”回想起當天的情景,呂娜很是欣慰,“學生們都想來出一份力,有的家長還要帶著孩子一起來幫忙。后來工人到位了,我們就不讓學生再來學校幫忙了。”
學校老師認真確認轉運物資情況。學校供圖
8月2日中午12點半左右,該校14歲的初二學生王子文接到了老師的電話,“我第一時間就答應了要去幫忙。我們家離學校特別近,家門口就是學校。”王子文告訴記者,這雖然是自己第一次當志愿者,但是十分高興能提供一些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更何況這都是北京的事兒,我們還都在一個區呢。”
已經畢業的初三學生杜澤鎧在班級群里看到了老師發的信息,也第一時間趕到了學校。彼時,他甚至不知道要去學校幫什么忙,“老師既然都說了需要幫忙,我肯定要去。”
女生力氣比較小,幫忙在物資箱上寫字;男生力氣比較大,可以和老師一起抬物資箱;大家一起合作給各種物品打包……忙碌而充滿意義的一下午就這樣過去了。
學生在物資箱上寫下各種溫暖的話。學校供圖
“我在學校還看到了我們班的同學,我們一起寫祝福語。”王子文告訴記者,拿起筆寫下這些溫暖的文字時,自己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有了更多的感悟。一直在搬箱子的杜澤鎧同樣累并快樂著,“初三畢業之后我還沒有回過學校,線上跟老師聊微信倒是很多,老師也十分關心我們,下雨的時候就在群里提醒大家別亂跑。”談及這次在學校幫忙打包物資的經歷,杜澤鎧表示,自己并沒有想太多,當時就想著回來幫忙,“在學校三年的時間,我們也一直在向雷鋒學習,學習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可貴,我覺得我們都要踐行這種精神。”
學生在物資箱上寫下各種溫暖的話。學校供圖
門頭溝丁家灘受損比較嚴重、解放軍來這里幫助疏通道路了、大部分村子已經恢復聯系了……作為門頭溝區“小小主人翁”,王子文和杜澤鎧也時刻關心著家鄉的點滴動態。
“孩子們本身就住在山區,教會孩子們如何避險就是學校要做的,這項技能他們要掌握。”呂娜告訴記者,同時學校也身體力行地向學生們傳達“主動向前一步”的精神,“學校在成為空投物資轉運點的同時,也在主動跟各個部門對接,比如我們這里安置了10臺供水車,還給司機提供了休息的場所。”
呂娜表示,學校里的外籍學生和他們的爸爸媽媽也在積極參與雨后的清淤工作,“我們會把所有信息及時通過學校的微信公眾號、班級群傳達出去,告訴我們的學生,災害面前,每個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出一份力,哪怕是在社區參與清淤也是在做貢獻。”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