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大也在籌建碳達峰碳中和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中國將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研究機構的助力。3月15日,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儀式暨碳中和論壇在北大舉行。記者了解到,碳中和研究院是北京大學面向2030年重點布局建設的四大交叉平臺之一,也是北京大學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戰略重點。首任院長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樸世龍擔任。
研究院聚焦六大研究方向,正籌建碳達峰碳中和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記者從北京大學獲悉,碳中和研究院將以戰略性、綜合性和前沿性研究為重點,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助推北京大學“雙一流”建設,為國家“雙碳”目標的如期實現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持續推進、更好地建設美麗中國和清潔美麗的世界貢獻北大智慧和北大力量。
同時,碳中和研究院設置了六大研究方向。
研究院將以“面向國家需求、引領科學前沿”為宗旨,圍繞氣候治理政策體系構建、降碳與污染治理、能源與產業結構轉型等國家“雙碳”戰略需求,建立數據庫與模型模擬平臺、產學研融合交叉平臺和碳中和智庫平臺。
在研究上,主要是開展氣候變化與碳循環、碳中和與氣候環境協同效應、零排負排關鍵技術、能源系統工程、經濟政策與管理、氣候立法與全球氣候治理等六大研究方向,合力攻關解決國家“雙碳”戰略需求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題,引領“雙碳”科學基礎、工程技術、政策與治理等領域學科發展,打造極具國際影響力的“雙碳”創新研究高地,推進“雙碳”高層次人才培養,形成國家“雙碳”決策思想庫和國際碳中和學術交流合作中心,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重大科技支撐和高水平決策支撐。
與此同時,研究院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雙碳”人才培養體系。因材施教,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秉持“理論建構-科學突破-技術創新-產業融合-區域實踐-全球行動”的交叉學科發展理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培養方案、跨學科的課程體系和多元化的國際培養模式。
目前,北大也在籌建碳達峰碳中和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共設置四大方向,分別是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理學學位)、“雙碳”關鍵技術與能源轉型(工學學位)、“雙碳”與全球治理(法學學位)和“雙碳”經濟政策(經濟學學位)。
多所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專家建言如何避免同質化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國內已有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重慶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等多所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機構。
如何避免碳中和研究院的同質化發展?當日,多位與會者為北大碳中和研究院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建議。
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龔旗煌對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提出三點希望:一要堅持“四個面向”,奮力攀登“雙碳”研究學術高峰;二要加強校內挖潛,匯聚多學科力量服務“雙碳”戰略;三要拓展協同合作,凝聚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快實現“雙碳”目標的強大合力。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委托特別代表書面致辭。他表示,希望研究院辦出特色,充分發揮北大學科綜合性強的優勢;突出重點,聚焦基礎科學、關鍵技術、國際合作和人才培養;突出合作,堅持開放辦院,立足中國、放眼全球,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和相關研究機構智庫的學術交流與合作。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認為,辦好北大碳中和研究院就一定要發揮北大多學科交叉的優勢,在重視基礎研究和科研創新的同時,發揮人文社會科學在碳中和研究中的作用,為國家“雙碳”政策制訂和社會管理貢獻智慧和力量。
據北大介紹,研究院以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目前,研究院擁有雙聘教師93人,會聚21個院系和研究院的相關骨干教師。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3人,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9人,國家級優秀青年人才26人。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