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建院系 明德象賢,學貫東西——外國語學院學院概況歷史沿革及發展現狀外國語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的前身是學校1978年設立的基礎部外語教研室,1999年2月獨立為外語教學部,2000年4月...
山建院系 明德象賢,學貫東西
——外國語學院
學院概況
歷史沿革及發展現狀
外國語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的前身是學校1978年設立的基礎部外語教研室,1999年2月獨立為外語教學部,2000年4月更名為外語系,2000年開始招收英語專業本科生,2004年開始招收德語專業本科生,2006年4月改為外國語學院,2014年獲得翻譯碩士學位授予權。
國際教育學院成立于2016年4月,開設土木工程和工商管理兩個英語授課的本科專業,同時招收中文進修生,辦學國際化水平不斷提升,在校國際學生主要來自亞洲、大洋洲和非洲的30個國家和地區。
2024年10月外國語學院與國際教育學院合署。
學院教學基礎設施完備,教學、實驗、辦公用房面積4000多平方米,共有文科實驗室、跨境電商直播間、同聲傳譯室、視聽室、語音室等19間,為學院翻譯碩士及本科生的教學與實習實踐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學院資料室165平方米,院存圖書資料8000余冊,影音資料2200盤,訂閱外文期刊85種,外文報紙7種。
學科專業優勢
外國語學院是學校重點發展的文科學院,現有英語和德語2個本科專業,1個翻譯碩士專業(MTI)學位點。英語專業為山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山東建筑大學“重點學科”與“名校工程建設項目”,現有3個培養方向:英語語言文學(建筑英語特色)、跨境電商(校企合作)和翻譯與本地化(校企合作)。德語專業現有2個培養方向:德語語言文學(經貿德語特色)和跨境電商(校企合作)。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現有英語筆譯、英語口譯和德語筆譯3個領域。
師資隊伍
外國語學院擁有一支年輕化、國際化的高質量教師隊伍?,F有教職工1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4人,博士25人,在讀博士15人,具有國外留學背景教師60余人,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1人,山東建筑大學教學名師3人,現聘有英語與德語外籍教師6名。
英語專業青年教師張子軒擔任中巴經濟走廊聯委會會議口譯員
教學科研成果
外國語學院現擁有山東省高等學?!扒鄤摽萍加媱潯眲撔聢F隊1支,山東省高等學校文科實驗室“國際建筑工程多模態大數據挖掘實驗室”學術研究平臺1個,主持完成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包括教育部社科項目)7項,主持“三鏈融合”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標準化體系建設市校融合項目1項(立項經費100萬元),主持完成省部級社科規劃項目20余項;獲山東省人文社科獎1項,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科研成果獎3項;出版學術專著、譯著5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近200篇,其中高水平SSCI期刊論文、CSSCI期刊論文20余篇。
學院現有山東省一流課程2門,山東省研究生優質課程4門,山東省優秀案例庫3門,主持山東省重點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項,其他省部級教學研究項目20余項;獲得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1項,山東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成果獎三等獎1項,山東省教育評價改革典型案例1項,山東建筑大學優質課程與在線課程6門。學院青年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講課比賽成績顯著,先后獲山東省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省級二等獎,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全國半決賽特等獎、全國總決賽一等獎、季軍(兩次),“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山東省特等獎、全國總決賽三等獎、二等獎,外研社全國高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大賽全國決賽特等獎,高教社全國高等學校外語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全國決賽二等獎以及中國外語微課大賽全國決賽三等獎等獎項。
人才培養
培養具有高質量綜合素質的優秀人才
外國語學院現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906人。其中,本科生753人,研究生153人。2021年以來,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逐年攀升,2024屆為33%。學生“雙創”教育成效卓著,在“互聯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創青春”“三創賽”等各類賽事中斬獲全國銀獎3項、銅獎2項,山東省金獎6項、銀獎6項,2021屆畢業生王亞獲得“山東大學生十大創業之星”稱號。實踐育人成果斐然,山東建筑大學“四海同音,情系甘南”愛心服務實踐團、“華夏同聲,云中筑夢”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先后獲國家專項團隊立項,實踐服務成果獲教育部、團中央來信表揚;學院團委獲評2020年度“山東建筑大學五四紅旗團委”。此外,外院學子在“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重大比賽中歷年來均保持優異成績。
校企合作培養實用性人才
學院依托山東建筑大學建筑與土木學科優勢,以夯實學生專業基礎為起點,打造“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突出“英語+建筑”“英語+跨境電商”“英語+本地化翻譯”與“德語+經貿”“德語+跨境電商”等專業特色,采取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和輔修第二專業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就業廣開渠道。學院與山東智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濟南譯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濟南頂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實行校企合作培養,真正實現了專業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的順利對接。
外國語學院團隊赴校企合作企業智博教育集團實地考察
國際合作與交流
外國語學院與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德國慕尼黑大學及亞琛工業大學、英國阿伯丁大學及樸茨茅斯大學、馬來西亞精英大學等國外數十所高校深入開展交流合作。近年來,先后選派百余名在校生進行境內外學術交流,擴大了學院和學校的國際影響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綜合型學院服務體系
外國語學院依托外語學科特點,打造綜合型服務體系,服務學生、服務教學,更好地豐富課堂及活動載體,打造校園文化品牌,同時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提升服務質量,打造產學研合作發展新模式,為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外語專業知識扎實、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突出的高層次、復合式、應用型外語類專門人才而努力。
學院風采
外國語學院教師榮獲學校排舞比賽一等獎
專業介紹
英語專業
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
學歷層次:本科;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專業概況
英語專業是一門以研究英語國家語言文化和英漢翻譯為主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為山東省一流專業、“山東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名校校級重點建設專業,文理科考生兼收。
本專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既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又掌握一定工程管理與涉外工程知識的高級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專業建設堅持“低年級夯實基礎,高年級打造特色”的原則,以建筑+英語為特色方向,在人才培養方面成績突出,畢業生考研錄取率、就業率逐年上升;學生獲得“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銀獎等多項國家級大獎。
英語專業與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英國阿伯丁大學及樸茨茅斯大學、馬來西亞精英大學等國外高校建立了校際交流和合作關系;與濟南譯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山東智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建設集團、山東譯國譯民有限公司、譯林出版社等多家單位進行校企合作,實現專業培養方案與企業人才需求對接。
培養目標
本專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既具有扎實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等語言運用能力,又掌握涉外工程管理、外貿從業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核心課程
英語精讀、英語泛讀、英語語音、英語口語、英語語法、英語詞匯學、英美概況、英語寫作、英文報刊選讀、高級英語、英語語言學、英語文體學、英美文學、高級口譯、學術論文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商務英語翻譯、工程英語翻譯、計算機輔助翻譯、科技英語、建筑英語翻譯等。
就業前景
憑借扎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以及相關教學、外貿、涉外建筑、翻譯等技能,畢業生可以在教育行業、外貿外企、建筑(尤其是涉外工程)、翻譯等領域從事與英語相關的工作。畢業生可以考取碩士研究生或出國學習深造,年考研率平均在20%以上,考取985、211、雙一流名校研究生逐年遞增。
選考科目
不限或文史類招生
德語專業
學制:4年,修業年限3-6年;
學歷層次:本科;
授予學位:文學學士
專業概況
德語是一門以研究德語國家語言文化和翻譯為主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本專業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既能精通德語、又有扎實的英語功底的復合型德語高級專門人才。德語專業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探索特色教學模式,走國際化合作培養和校企合作培養的道路。2017年德國慕尼黑大學對外德語學院與我校外國語學院簽訂協議,大三以上學生可選派去慕尼黑大學參加一學年的課程項目。國外學習經歷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擴展了國際視野,有利于學生未來的升學和就業。德語專業現有專職教師8人,其中在讀博士后1人,博士1人,常年聘請外籍教師1人。德語專業現有校級精品課程1門,出版譯著十余部,承擔多項省級校級教研項目。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較寬泛的德語語言文化知識,嫻熟的德語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和較高的運用英語的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能在教育、外事、經貿商務、翻譯等諸多領域就業。
核心課程
德語精讀、高級德語、德語基礎聽力、德語視聽說、德語文學、德語文學選讀、德語報刊選讀、經貿德語、德語寫作、德漢筆譯、德漢口譯、跨文化交際、德國國情、德國歷史、大學英語等。
就業前景
畢業生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語言研究和培訓機構、涉外建筑施工管理部門以及經貿商務等部門從事與德語相關的工作。另外還可以考取碩士研究生或出國學習深造。在考研層面,該專業畢業生考取的院校有: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人民大學、同濟大學中德學院等國內知名高校。近幾年出國攻讀碩士和求職的人數日益增多,已有多名學生在德國和英美等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選考科目
不限或文史類招生。
(來源:山東建筑大學)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