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高考結束4天,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一中633班的旅程才剛剛開始。班主任、地理老師蘭會云要帶著11名高中畢業生,從朔州一路騎行到上海,總行程1800多公里。這是蘭會云在課堂上許下的承諾。這名31歲的...
6月12日,高考結束4天,山西朔州市朔城區一中633班的旅程才剛剛開始。
班主任、地理老師蘭會云要帶著11名高中畢業生,從朔州一路騎行到上海,總行程1800多公里。
這是蘭會云在課堂上許下的承諾。這名31歲的老師相信,高考只是人生的驛站,絕非終點,他要給孩子們一個不一樣的畢業記憶。
但出發的這天早上,蘭會云還是感受到了壓力。校領導口吻嚴肅,命令必須保證學生的絕對安全,送別的學生媽媽帶著哭腔留下了眼淚,有家長甚至開車跟行了幾公里。
只有騎行的學生們用“亢奮”形容這一刻,他們大多數是剛滿18歲的孩子,還沒去過千里之遙的南方。
早晨8點半,騎行隊伍出發了。
“這是在拿職業生涯作賭注”
6月12日,騎行第一天。
朔州氣溫舒爽,是適合騎行的好天氣。學生王寧形容,那天夏風陣陣,云朵相擁,楊樹正使勁兒翻滾它細細碎碎的翠葉子,陽光嘩啦啦灑下來,像極了班上女生的白裙子。
6月12日,山西朔州朔城區一中633班班主任、地理老師蘭會云要帶著11名高中畢業生,從朔州一路騎行到上海,總行程1800多公里。受訪者供圖
柏油路起伏不止,像是貼在海浪上。連綿不絕的上坡下坡,11個高中生和班主任蘭會云穿著紅色亮眼的騎行服,在公路上,如同12條小船。蘭會云擔心他們體能跟不上,不停地喊“慢點兒,慢點兒”。
蘭會云預計騎行將不超過20天,每天至少100公里。第一天,他們要從朔州騎到原平,穿越寧武山,總共110公里。
高三的時候,蘭會云就在課堂上許諾,等高考結束后,將會組織騎行去上海。他提前幾個月就開始做準備,每逢周末,開車勘查線路,原計劃從山西向東走國道到河北,然后沿著京杭大運河南下山東、江蘇抵達上海。這條線路最終被否,“要翻越太行山,十分艱難,另外河北拉煤的大車也多,不安全。”
最終確定的線路是,從山西南下河南,然后一路向東經安徽、江蘇進入上海。他開車走了一遭,只要出了山西,少見拉煤的大車。
更重要的是,這條路線穿越中國最著名的黃河、長江,還有南北地理分界線淮河,藏存著一名地理老師的“私心”,“沿途會走過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歷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從半干旱地區到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是實景教學的絕佳線路。”
騎行途中,地理老師蘭會云隨地實景授課。圖為學生們騎行到河南時,冬小麥剛剛收割,他們看到枯黃的麥茬和翠綠的玉米苗交映,震撼無比,奔向田間。受訪者供圖
有同事認為這是在拿自己的職業生涯作賭注,“很佩服他的精神,但萬一路上出點事兒,教書肯定夠嗆了。”
校長譚富德同樣憂心忡忡,“學校很包容開放,騎行能磨練意志,挑戰惰性,但不主張所有教師效仿。”
蘭會云的大學同學甚至在群里調侃,“下一則新聞標題很有可能是:80后老師帶學生騎行,途中突發事故,造成多名學生受傷,引起社會高度關注。”還留下個壞笑的表情。
蘭會云忍了,“發脾氣影響騎行,要萬無一失。”
高考結束后,有超過30名男生報名參加。出發前一天,蘭會云帶著他們到朔州西山拉練,“40公里坡路,能輕松騎下來,不掉隊,就可以參加。”
15名男生通過了拉練。
可臨行之前,有孩子爺爺死活不答應,還氣得住了院。一個學生媽媽前晚看到關于車禍的新聞,不再允許孩子參加。還有家長看到蘭會云草擬的免責協議后,也不敢讓孩子參加。
這份協議載明,“參加騎行戶外活動時,可能面臨包括落石、車禍、高溫、刺傷、犬咬和各種意外。健身和休閑的騎行活動也包含有導致受傷、心臟病甚至死亡的風險。同意承擔和接受所有傷害的風險,免除活動發起人和同行伙伴們的法律責任。”
6月21日,師生們騎行到河南項城。新京報記者王瑞鋒 攝
最終只留下11名學生。學生王寧的媽媽給蘭會云發來微信鼓勵,“蘭老師頂著這么大的風險做了別人不敢做的事,不管路上遇到什么磕磕碰碰的,我不會找任何理由和蘭老師說一句為難的話。”
蘭會云不敢掉以輕心。他給學生買了三份短期意外險,準備了感冒藥、云南白藥、碘伏、紗布、止瀉藥和藿香正氣水,還備了速效救心丸,又從網上下載視頻,學習骨折急救和心肺復蘇術,教孩子們騎行手語。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6月22日,騎行第11天。
從項城到阜陽的路上,中午的溫度高達31度。午飯在豫皖交界的農家超市里解決,一人一份泡面,一根火腿腸,一瓶礦泉水,一瓶娃哈哈,每人總共花了9塊5毛錢。簡單的一頓午飯,孩子們吃得狼吞虎咽,“太累了。”學生馬小鋒說。
超市老板得知孩子們要找公園樹蔭午休,讓他們在店里吹著空調午休,還準備了紙板,鋪在貨架間的地上,讓學生們隨便喝飲料。“孩子們跟著我受苦了。”看著橫七豎八躺在地上的學生,蘭會云感嘆。
騎行途中,學生們就地休息。受訪者供圖
出發前,蘭會云做了精細的預算,早飯5元,午飯晚飯不超過40元,住宿最多50元,一個人一天100元,行程20天,所以每人只帶2000塊錢。
在路上,蘭會云把隊伍分成四組,分頭去找小賓館砍價,住最低的那一個。
“面條,米飯,吃的都是家常菜,西紅柿炒雞蛋,酸辣土豆絲,上一盤立馬光一盤。”王寧說。學生蔚翔擔心吃不慣南方的飲食,還背了4斤山西老陳醋。
蘭會云本有機會帶著學生們舒舒服服地騎行。臨行前,朔州一家商貿企業提出贊助幾萬塊錢,還有一家企業提出給錢打廣告,也有直播平臺讓他們開直播賺打賞,但蘭會云婉拒了,“過得太舒適,騎行變成了度假,就失去了意義。”
若是三年前,讓這些學生吃泡面、睡地鋪,蘭會云絕對不相信。633班在高一時曾是出了名的差班。網癮,打游戲,早戀,成績差,蘭會云剛做班主任時,所遇到的問題比一周上的地理課還要頻繁。
最難根除的是網癮。633班有30多個男生,20多個都癡迷游戲。學校嚴禁學生帶手機,但男生們把手機藏在宿舍的各個角落,晚上躲在被窩里玩到凌晨兩三點,白天上課直瞌睡。
一名老師私下里說,633班都是中考成績墊底的學生,算不上倒數第一,也是倒數第二。校長譚富德也坦承,這是全校底子非常薄的一批學生。
學生時代的蘭會云也是一名差生,第一次高考成績不理想,離二本線差70分。父母帶著他四處求人,進好學校好班級復讀,他受不了父母求人的樣子,努力學了一年,第二次高考超一本線40分,他報考了西南大學地理專業的免費師范生。
差生經歷讓蘭會云成為一名教師后,更懂得如何與學生相處。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蘭會云喜歡用這句名言作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善意總能得到回饋。”
“努力做一個溫暖善良的人”
6月26日,騎行第15天。
抵達南京。蘭會云決定放慢腳步,花一個上午的時間,帶著學生們參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向遇難同胞默哀,獻花。
“我想給孩子們的成人禮增添一些沉重的東西。”蘭會云說。在遇難者名單墻前,學生們手拿鮮花,表情肅穆,向遇難者獻花鞠躬。
在紀念館路口,幾輛私家車禮讓他們,走在隊尾的學生劉碩向車主豎起右手大拇指。這是出發前蘭會云教給他們的騎行手語,表達謝意的意思。
6月26日,南京,學生們席地休息。新京報記者王瑞鋒 攝
整個高中,蘭會云都試圖教授給孩子們,如何贊賞美,表達愛,“努力做一個溫暖善良的人。”這也是633班的班訓。
“坐公交車的時候,看到建筑工人,要欣賞他們的力量之美、勞動之美,感受到美的震撼。哪怕蝸居陋室,也能仰觀漫天繁星,感受蒼穹之美。”他這么告誡學生。
春天下雨,蘭會云組織學生到操場雨中跑步,感受半干旱地區的好雨知時節。秋日大風,他讓學生聆聽感受大風裂帛之聲。冬季飄雪,就組織學生打雪仗,享受時令之樂。
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蘭會云買來顏料,帶著學生把全校的170個井蓋“涂鴉”。有人描線,有人上色,一下午的時間,學生馬小鋒和搭檔畫了四個井蓋,分別是一把吉他,一支雪糕,一棟高樓,還有歷史人物董仲舒,并自豪地署上自己的大名。
與現在的樂觀對比,學生時代的蘭會云其實自卑到骨子里。父母都是農村初中老師,為了讓他好好讀書,在城里租了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五口擠在一個炕上睡通鋪。有同學請吃飯,蘭會云都會婉拒,“沒錢請同學,也怕同學到我家,見到我的窘境。”
自卑,復讀,打工,愛情,網癮這些經歷,蘭會云毫不避諱地分享給學生們,他想讓孩子們相信,認真讀書能改變命運。“如果沒有讀書,我可能學了理發,或者汽修,工作10多年不止,才能買得起房子車子,還要有15萬彩禮,才能娶到媳婦。”
他在意照顧學生的自尊,在講桌上放了一本英漢辭典,辭典里夾了300塊錢,他告訴學生們,誰缺錢花了,需要多少就拿上一張,誰也別說,等到錢寬裕了,再把拿的錢還上。“三年時間,三張百元鈔票來來回回,還在那里。”蘭會云笑著說。
有些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比如學生丟在教室里的垃圾,蘭會云會自己撿起來,丟進垃圾桶。學生丟一次,他撿一次,“不需要講什么大道理,也不需要批評。”慢慢地,學生發現這個老師很特別,不再亂丟垃圾。
學校只有一個窗口充飯卡,長時間的排隊讓一些學生耽誤吃飯,蘭會云就利用空閑時間,自己提前給孩子們去充錢。晚上10點半晚自習回宿舍,女生排隊打熱水要用半小時,蘭會云每個月給宿管大媽100元,讓大媽提前幫女生的水壺打滿。月考成績進步最大的,蘭會云把自己的飯卡給學生,獎勵學生30元隨便花。
漸漸地,學生口中的蘭老師變成了“蘭哥”。
但最讓“蘭哥”頭疼的,是遏制男生們的網癮。彼時,一款名叫王者榮耀的手機游戲在學生間風靡。
蘭會云不會玩這款游戲,為了能跟“網癮少年們”搭上話,他下載了游戲,向他們請教,“貂蟬怎么用能爆發高輸出?”后來他偷偷建了一個小號,加了學生好友,凌晨兩點進入游戲,看看哪些學生還在線。
他在高一時向學生許諾,如果高中三年不浪費上課時間,少去網吧,少打游戲,“等高考結束,全市最好的網吧,我請同學們通宵。”用了兩年時間,打游戲的風氣才被止住。
6月9日,高考結束第一天,蘭會云兌現承諾,他選了全市最好的一家網吧,包場請學生們通宵。
包場,對于633班的學生來說習以為常。2017年蘭會云包場請學生看電影《戰狼2》,2018年又點映看了一部學生們強烈推薦的喜劇《快把我哥帶走》。今年3月份,高考前體檢,蘭會云包下火鍋店請兩個班的學生吃串串,“很多農村的學生沒吃過,要吃就吃個印象深刻的。”這一頓總共花了5000多塊,正好他一個月工資。
“一個人可以騎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騎得很遠”
6月28日,騎行第17日。
歷經24次爆胎和1800余公里的艱苦跋涉,蘭會云和11名高中畢業生最終抵達上海。
6月28日,歷經24次爆胎和17天的艱苦跋涉,途經五省,全程1800余公里,蘭會云和11名高中畢業生騎行抵達上海。
抵達上海后,一名上海阿姨聽說他們是騎行到上海的山西學生,熱情拍照。新京報記者王瑞鋒 攝
這一路,走出大同盆地,翻越雁門山脈寧武山,穿過汾河谷地,越過長治高原和太行山脈尾翼,跨過黃河進入華北平原,穿過淮河踏入江南丘陵——那些在地理課本上捉摸不透的名詞,經過雙輪飛馳,成為學生們近在眼前的風景。
作為一名地理老師,蘭會云覺得這一路是難得的教學實踐,能把對地理的理解,從知識上升到文化。
位于半干旱地區的朔州種植春小麥,農作物一年一熟,到了河南焦作,田間的冬小麥剛剛收割,留下枯黃的麥茬,新種的玉米也破土成苗,地里一道枯黃一道翠綠,學生們震撼無比,奔向田間。在河南,炊煙裊裊的農家小院躺臥在平原上。過了淮南,小巧的灰白小樓緊湊地聚在一起。復旦大學校內,適逢梅雨迷蒙,學生們在一株樟樹下流連。他們從沒見過樟樹。蘭會云告訴他們,樟樹屬于亞熱帶植物,在熱帶都不長,因為開杈嚴重,不能種在馬路邊,多在校園種植,能產樟腦。
在旅途中,蘭會云的學生給了他最好的回饋:作為一個86人的普通班,他的班級考了13個一本、34個二本,是學校“考得最理想的班級”。
剛剛高考完的孩子們準備好了足夠多的排比句來回答騎行的意義,“騎行的意義在于飛速旋轉的車輪,在于一路上的鮮花美景,落日長河;在于一路上好友相伴,詩酒年華,縱情放歌;在于一路上波瀾坎坷,跌跌撞撞;在于一路上風餐露宿,以水為酒,肆意揮灑……”
6月28日當晚,學生們到上海明珠塔下參觀。新京報記者王瑞鋒 攝
最讓學生們念念不忘的,是收獲的一路善意。
翻越寧武山時,突降大雨,護林的老人專門招呼學生到小屋避雨,泥水滿屋;在寧武軒崗鎮,交警看到濕漉漉的學生,邀請他們進崗亭務必喝些熱水再出發;無錫一家牛肉湯店,老板讓他們睡在店里,等著他們四點醒來才打烊;在山西祁縣,238元一晚的大房間被學生陳旺砍價到98元,還帶早餐,第二天他更愿意相信,是酒店老板特意照顧他們,因為得知他們7點出發,酒店的早餐比平常提前一個小時做了出來。
學生柳浩田起初車輪蹬得飛快,把隊伍甩在身后,甚至撒把,炫車技。蘭會云嚴厲地批評他,“撒把雖然很酷,可萬一摔傷了,整個隊伍都要被拖累。”
成功到達上海時,這個男孩終于理解了老師的批評,“一個人可以騎得很快,一群人才可以騎得很遠啊。”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