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個午后,雨絲飄落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白嘎鄉小學。在宿舍樓下,記者見到了27歲的英語教師曹惠。她穿著簡單的白色上衣,扎著馬尾。2020年7月從大學畢業的她,同年8月選擇踏上...
7月的一個午后,雨絲飄落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西藏自治區那曲市比如縣白嘎鄉小學。在宿舍樓下,記者見到了27歲的英語教師曹惠。她穿著簡單的白色上衣,扎著馬尾。2020年7月從大學畢業的她,同年8月選擇踏上這片雪域高原,成為白嘎鄉小學的一名教師,至今已是第五個年頭。
大學畢業時,家在四川雅安的曹惠做出了一個令家人頗感意外的決定。“從小到大,我都是比較聽話的,報考時就想做點不一樣的。”她不顧父母反對,選擇了高海拔的那曲牧區。她坦言剛來時也曾經歷波折,然而,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最終成為讓她留下的力量。“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逐漸感受到這里的孩子渴望知識,這也加深了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她說。
初次踏上白嘎鄉的土地,藍得透亮的天空、巍峨的雪山令她震撼。學校條件的簡陋程度也超出她的預期,但這份艱苦很快被溫情沖淡,“剛到比如縣分配完后,就有老師來接,當時覺得學校真的把每一個來到白嘎鄉小學的人當成家人”。更令她驚訝的是,“這里的教育基礎雖然薄弱,但學生、家長對待教育的重視程度都非常高”。
“剛開始時,爸媽特別反對,覺得太苦太遠,怕我受不了。剛到那曲時,高反比較明顯,一到比如縣又立馬好了,但偶爾還會頭疼睡不著。自己身體基礎不是特別好,每個月都會經歷感冒發燒。”曹惠說,生活條件同樣艱苦,常年面臨冬季水管凍結導致的用水不便,飲食一度也需要適應,“但在學校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這些困難都克服了”。
在牧區教英語,最大的挑戰是語言環境的缺失。為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曹惠常在課前播放簡單的英文歌曲或動畫。最初擔心學生聽不懂漢語,但站上講臺,聽到那一聲整齊的“老師好”,她心里的石頭落了地。她也積極融入當地生活,從完全不懂藏語,到現在能聽懂一部分,并嘗試學習簡單用語。
5年里,曹惠送走了兩屆畢業生,目前正帶著第三屆四年級班。孩子們的成長是她工作的動力。她見證了學生從對英語一無所知,到現在能進行簡單對話。孩子們質樸的情感表達成了高原上溫暖的慰藉。她收到的,是課前直白的贊美,是每個節日粘著花朵的手寫信箋。讓曹惠留下的緣由,已從“責任”化為“熱愛”。任教5年來,最打動她的瞬間是第一屆學生畢業時,孩子們跑過來抱住她說:“老師,以后我們會經常回來看您。”
年復一年,“每年在學校待的時間比在家里待的要長”,白嘎鄉在她心中已是第二個家。身份認同也隨之牢固。“我覺得我就是白嘎鄉的老師。”她說,學生、家長、同事、商店老板的日常寒暄都讓她感受到自己是這里的一分子,“這種認同感是在長期的相處中慢慢建立起來的”。5年在高海拔牧區的歷練,深刻地塑造著她。她說:“這段經歷讓我變得更加堅強,更懂得珍惜,以前在家里總覺得很多東西理所應當,來到這里才知道生活不易,更明白了教育的意義不在于環境,而在于用心。”
對于她的學生,“我希望他們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的家鄉和文化的傳承”。她觀察著高原牧區鄉村教育的變化:“這幾年學校的硬件設施不斷翻新,來了很多年輕教師。”她也指出了學校仍需努力的方向:更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更豐富的課外讀物、更多的教師培訓機會,以及面對生源增加的相應援助。在她看來,基礎教育更像是慢火細熬的修行。帶著熱忱和平常心,去成為點燃火種的人,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紀佳琦
2025年07月23日 01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