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題永遠存在,科學家的使命就是破解不可能。
科學家為何要探索宇宙?探索宇宙的“鑰匙”在哪里?近日,“航天新時代:星辰大海等著你”主題科學家精神宣講在北京市豐臺區瀛海鎮黨群服務中心禮堂舉行,中國航天科普大使、空間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副主任周炳紅為機關單位和社區工作人員帶來了一場兼具科學深度與精神力量的精神盛宴。
周炳紅現場科普中國太空探索之路。馬然 攝
火箭是科學家探索宇宙的“鑰匙”
周炳紅以盛大閱兵時的戰略導彈方隊為切入點,強調戰略導彈是國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他回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防抉擇,“當多數人認為應優先發展航空時,錢學森經過全國調研,發現當時國內的工業基礎薄弱,航空飛機發動機需運行成千上萬小時,難度高,而火箭發動機僅需工作幾百秒,從實際出發提出優先發展導彈技術。”
“火箭是科學家探索宇宙的‘鑰匙’。”周炳紅解釋,大氣層阻擋了紅外線、紫外線等觀測信號,唯有火箭能將設備送出大氣層,幫助科學家看到大氣層之外的紅外線等宇宙信號。他舉例,“美國的‘旅行者1號’從64億公里外拍攝了一張地球的照片,照片中的地球只是一個黯淡藍點。中國未來要飛到更遠的地方。”這種對宇宙本質的探索,貫穿于“宇宙由什么組成”“生命如何起源”等空間科學重大問題中。中國還計劃發射衛星尋找位于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科學還要回答‘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的終極命題”。
談及載人登月,周炳紅強調發動機是重點難題,“美國‘土星五號’火箭每秒需燃燒10噸左右推進劑,產生3000多噸推力,火箭火焰需控制在3000攝氏度穩定燃燒,還要用冷卻系統形成保護,防止燃燒室燒穿,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工程師的反復試驗。”
他特別提到中國航天初創時的艱辛,“那時候酒泉還沒有房子,老一輩的科學家們一路背著帳篷和土豆在那里做實驗,如今那里已經建成了一座綠色城市。”從無到有的跨越、從有到優的進步,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工作者的堅守。周炳紅感慨道,“有更多這樣的研究者,做著再普通不過的工作,卻傳承了前人的精神,做出了不普通的事業,他們是普通而又不凡的。”
科學家的使命就是破解不可能
“大家更關心的是中國航天的未來——我們已實現探月工程‘繞、落、回’,雖為第五個將火箭送上太空的國家,但正以更快速度追趕,努力搶奪更早的時間點。”周炳紅特別提到火箭研制的矛盾,既要噴氣速度高、推力大,又要箭體結構輕。這種航天難題不勝枚舉,他指出,中國航天未來的研究與發展需要更加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不能一味地依賴去國外學習。
“去火星要飛7個月,返回需等待26個月。而航天員長時間待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會骨質疏松、肌肉萎縮,目前航天員在空間站一次持續最長紀錄為438天。”周炳紅列出一串數據向大家更直觀地展示深空探測的挑戰。難題永遠存在,科學家的使命就是破解不可能。他還分享了科學家們的創新思路:未來環形空間站旋轉可模擬重力,離子發動機能持續加速,碳納米管天梯或許讓太空旅行更便捷。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黨校)聯合大興區科學技術協會共同開展,活動得到瀛海鎮黨群服務中心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動是2025弘揚科學家精神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通過航天領域的科學家精神宣講,讓更多社會公眾感受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將勇攀高峰、精益求精的態度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實際行動,為基層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