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聯合新京報社發起的“我重讀了一部經典”活動啟動。此次活動旨在引導大學生回歸經典,再次深入研讀文學、哲學、歷史等領域的經典作品。新京報將每月對活動投稿作品進行遴選...
十二歲那年的蟬鳴里,我攥著被老師圈定為“必讀書目”之一的《追風箏的人》,像完成任務般機械翻動書頁。那時的文字于我,不過是油墨印刻的冰冷符號,阿米爾與哈桑在喀布爾街巷的追逐,不過是作文素材庫里的干癟故事。當合上最后一頁,我甚至記不清那只承載著誓言的藍風箏究竟飄向了何方,只覺如釋重負——又一個閱讀任務被潦草勾銷。
歲月流轉,墨香蒙塵七載。大一的春夜,月光漫過窗臺,偶然瞥見書架上那本泛黃的《追風箏的人》,突然鬼使神差地抽出它。指尖觸到封皮的剎那,仿佛觸到了時光的褶皺,那些沉睡的文字竟在暗夜中蘇醒,化作漫天飛舞的風箏線,將我拽入一場跨越時空的神游。
重讀的旅程中,少年阿米爾的怯懦不再是單薄的道德瑕疵,而是化作無數個曾蜷縮在我記憶角落的自己。猶記初中時,面對校園里的不公,我選擇低頭繞道;面對好友的求助,我因害怕麻煩敷衍了事。阿米爾轉身逃離小巷的瞬間,竟與記憶里無數個 “我” 的背影重疊,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愧疚,在文字的叩擊下破土而出。而哈桑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也不再是摘抄本上的華麗辭藻,而是化作穿透歲月的回聲,讓我看見人性最本真的赤誠——原來這世間真有如此純粹的守護,哪怕明知會被辜負,依然甘愿跋涉千里。
當讀到阿米爾重返滿目瘡痍的喀布爾,在斷壁殘垣間尋找索拉博時,我仿佛與他一同踏上了救贖之路。戰火紛飛的阿富汗,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隱喻?那些被我們刻意遺忘的過錯、不敢直視的軟弱,都在記憶深處筑起圍城。而阿米爾揮拳迎向敵人的剎那,恰似一場無聲的啟示:真正的救贖,從來不是對過去的逃避,而是懷著疼痛的勇氣,將靈魂剖開展覽,在自我批判中完成蝶變。
合上書卷,窗外的月光依舊溫柔。此刻的我終于懂得,當年那只被我匆匆略過的風箏,原來是命運拋向每個人的詰問—— 我們是否有勇氣直面自己的陰影,是否愿意為心中的正義與良知,千千萬萬遍?從被動完成任務到主動追尋答案,這場跨越七年的重讀,恰似一場與自己的對話,讓我在文字的星河里,打撈起被時光遺落的珍貴靈魂碎片。
文/張恒基 北京郵電大學學生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趙琳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