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高校畢業生優先”,在各種招聘會上,用人單位把學歷作為招聘門檻的現象依舊存在。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嚴禁校園招聘發布含有限定98...
“985、211高校畢業生優先”,在各種招聘會上,用人單位把學歷作為招聘門檻的現象依舊存在。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嚴禁校園招聘發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這一要求,引發求職者共鳴。
圖據新華財經
用人單位卡學歷,自有一套“理論”。很多人認為“好學生”學習好,能力也一定強,“985、211高校”畢業的都是尖子生,實力和潛力更應該出類拔萃。現在,部分就業崗位競爭激烈,畢業生簡歷如雪花般飄來,用人單位為了降低篩選成本、提高招聘效率,卡學歷是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即便遭到一批批畢業生質疑,用人單位還是自覺有理:我們有用人自主權,招聘當然要優中選優。
非“985、211高校”畢業生不可,是最粗暴、最低質的招聘手段。畢業生是不是985、211高校,與實際的工作能力不能直接畫等號。有些大學雖非985、211高校,但有自身的優勢學科、特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不見得比名校的差。
再說,學歷只代表畢業生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不足以全面反映其真實能力。比如,有的畢業生通過自學、考研等進步明顯,有的實習經歷豐富、對行業頗為了解,有的參與論文寫作、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同樣都是才干與實力的體現。用人單位沒必要因為畢業生無名校光環加持,就給他們貼上“能力差”的標簽。
用人單位唯名校是招,是以用人自主權之名,行學歷歧視之實。就業促進法規定,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等不同而受到歧視。“985、211高校畢業生優先”,不僅無視用人單位應盡的社會責任,也是對法律法規的漠視。招聘只看學歷,既造成了年輕人的集體焦慮,加劇了無休無止的內卷,也帶來了人才浪費。
2022年,教育部等發布通知,明確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本單位實習期限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此次,教育部再發通知,明確校園招聘“三嚴禁”要求:嚴禁發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樣的招聘信息,嚴禁發布違反國家規定的有關性別、戶籍、學歷等歧視性條款的需求信息,嚴禁發布虛假和欺詐等非法就業信息,要求更細致、更便于執行,切中當下招聘積弊。
用人單位應以此為契機,既要打破用學歷定位人才的思維定式,更不能變明目張膽的歧視為暗箱操作,因循“非985、211高校畢業生不可”的舊路。尤其是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崗定人、以能力選人、以待遇留人的用人機制,促進公平就業。
2025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畢業生就業壓力越大,就業公平越要有保障,給非“985、211高校”的畢業生一個公平考核、展示實力、競爭上岸的機會。用人單位非名校不招,與唯才是舉的理念背道而馳,也與真正需要的人才失之交臂。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