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教育廳發布《江西省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試行)》,意見指出,江西省將從2018年初一新生起,全面推行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并將初中畢業、高中招生“兩考合一”,統一規范為“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共有13個,總分為850分。
就在江西省公布新中考改革的前夕,上海也公布了《上海市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將實行“兩考合一”,計分科目總分由630分調整為750分。
對于此政策,也有很多家長誤讀為要取消中考。那么,這項政策的影響到底如何?中考改革后,學生的負擔會不會更重?作為擁有近85%初中生在公辦學校就讀的上海,學校、教師、家長又如何看待?藍鯨教育通過實地走訪和權威人士交流,希望能為您帶來深度解讀。
緩解擇校熱,民辦學校將被擠壓
“其實這次新中考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做小課題和小調查的能力。方案最后的落腳點肯定是在為了向社會提供更公平且有質量的教育,比如典型的就是要改善擇校熱這一老大難的社會現象。很明顯,這次改革利好公辦學校。所以這就需要全面轉變教學方式,注重提升學生的四個關鍵能力:認知、合作、創新、職業能力。通過課程的統整重鉤,構建基礎性課程加拓展性課程的課程群。”上海靜教院附校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藍鯨教育采訪時表示。
截止日前,上海各區已經建立學區和集團共182個(其中集團128個),覆蓋學校1050所,市、區兩級新優質項目學校382所。藍鯨教育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了上海初中學校數量的分布情況后發現:其一,上海浦東新區學校數量為最多;其二,家長對民辦初中的積極性遠高于上公辦初中;其三,家里物質條件越高、家長文化層次越高,對孩子上學的焦慮感越高。
“為了孩子上學,我們年前就買了學區房,最開始想買靜安區這邊的,由于太貴而不得不放棄。誰知道,去年才十多萬一平米的房子,現在已經漲到了20多萬一平米,而且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尤其這次新中考方案公布后,家長們對公辦學校的積極性一下就會扭轉過來。但是,我覺得其實公辦也不差,但為什么一直不怎么受重視呢?主要在于外面培訓機構的鼓吹,這些機構很懂得抓住家長的焦慮情緒進行煽動性宣傳,服務也比公辦好。其實,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本身,但這反而被很多人所忽略掉了。”一位中產家長對藍鯨教育表示。
得語文者得中考
在新中考方案中,除了傳統語數外各占150分外,還有道德與法治60分、歷史60分、體育與健身30分、理化生地等綜合測試150分。值得注意的是,“綜合測試”包括物理70分、化學50分、跨學科案例分析15分和物理化學實驗操作15分。
“對學生而言,雖然看似分數增加了不少,但實際上負擔減少了。對老師而言,要求的能力就提高了很多,尤其跨學科的能力。原來在內容方式上,存在的現象是學科知識系統過多,主題和項目學習太少;單一學科學習過多,而跨學科學習很少,這次改革都有所針對。我是一名英語教師,明顯感覺到語文這一基礎性學科的重要性,它基本貫穿了整個考試。”一位多年從事英語教學的老師對藍鯨教育感嘆道。
“中國的基礎性課程還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為成系統體系。但是相比國外不足的地方在于跨學科和探索性能力不夠,導致創新能力不足。我們現在提倡的是綠色升學率,兩個指標衡量,一個是輕負擔,一個是高質量。新中考改革方案,目前面臨的最大阻礙是家長的迷茫和不理解,因為要轉變教育理念實在太難了。”上海靜教院附校一位負責人補充道。
藍鯨教育在學校參加實地調研的時候,恰好遇到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賈煒做新中考改革的一些說明,在他看來,“目前改革最難的地方在于課程教學目標和評價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兩個方面。所以未來要處理好三大關系,主題和問題、學科和跨學科、能力和品質關系。由以前的灌輸式學習轉變為激發為主。
那么,新中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長們的焦慮嗎?兩年前就參與中考改革意見的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認為,考試科目增加和學生負擔增加之間,并沒有必然關聯。試想,如果我們的考試只考語數外三門,甚至只考一門,學生每天圍著這僅有的幾門科目學習、操勞,學習難度并不低,考試壓力會更大。
有專家對藍鯨教育分析道,短期來看,家長如果不能及時轉變教育理念的話,很有可能會把自己的焦慮和迷茫轉移給孩子,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比較不利。所以教育部門要盡快落實相關新中考細則,學校和老師更要持續常態化的去宣講和引導家長。從而真正做到家門口就有好學校可上。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