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3-25日,由中國科學院網絡科普聯盟主辦的第二屆中科院中國科普博覽互聯網+科學教育高峰論壇暨首屆中科院網絡科普聯盟研學旅行校長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際會議中心成功召開。北龍行知(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親子貓(北京)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辦了本次論壇。
此次論壇旨在貫徹關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和“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的精神,積極推動中科院 “高端科研資源科普化”計劃和推進“‘科學與中國’科學教育”計劃。
來自中國科學院、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科院、中國教育報社、北京市海淀區旅游委和全國各地教育局長、中小學校長165人參加了本次論壇。論壇共同探討如何將中國科學院科學教育資源和青少年核心素養融合發展,通過線上中國科學院在線科學教育課程“求真云課堂”和線下中國科學院研學旅行“求真科學營”實現。
(中國教育電視臺專訪郭傳杰、林崇德先生)
中國科學院網絡科普聯盟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黨委書記韓華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詞,網絡科普聯盟是中國科學院成立最早、影響力最大的聯盟,中國科普博覽是網絡科普聯盟旗下重要品牌,依托中國科學院科學數據庫為基本信息資源,以中國科學院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一百多個專業研究所為依托,并擴散到全國一些著名的科研機構,系統采集全國各具特色的科普信息,內容包括天、地、生、數、理、化等各個學科。韓華期待全國的校長朋友多多了解中國科學院,深入了解中科院網絡科普聯盟在科學教育線上線下的布局,為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發展素質教育,攜手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科普領導小組原組長、中科院原黨組副書記郭傳杰,就高端科研資源向科學教育功能轉化問題做了主題發言。他從科學教育基地、科學教育人才、科學教育機制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第一,高端科研資源向科學教育功能轉化,需要一個重構重建和轉化的過程,中科院已經擁有了一批標本館、博物館,科學教育場館還要進一步結合新技術與時俱進;中國科普博覽網站自1999年成立以來,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云課堂、SELF格致論道、千里眼科普教室等要逐步與中小學校建立直通車。第二,要有一支專業化科學教育專業團隊和一批有情懷的機構,通過市場化的手段進行轉化。時下科普很熱,要做好科學教育,需要一支專業的團隊來做,把高端科學資源轉化成中小學生所需要的科學資源,學習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思想和思路、知識和方法,以及科學家堅持堅韌的科學精神,同時也要避免過度專業化,要讓中小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第三,以科學教育為主題的研學旅行等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逐步實現這一新興行業發展的規范化問題。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張力在發言中指出,校長要把握中國未來教育的趨勢,“21世紀中國人的教育和學習是分不開的,未來的中國教育會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為有用、更可持續。”在張力看來,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責任不完全在政府和學校,不能只關注體制內的學校,還有大量體制外教育資源可以開發,眾人拾柴火焰高,社會各界要一起參與進來,能者為師時代已經到來。
教育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研究、學生核心素養和科學核心素養以及對小學科學教育課標的說明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讓學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樂于觀察和實驗,敢于質疑追求創新,熱愛自然珍惜生命保護環境等,林教授強調,這些都是都是科學學科的核心素養。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科普處處長徐雁龍,從中科院科學教育全局的角度出發,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在科學教育方面取得成績和一些布局計劃。他說,中國科學院推出的很多科學教育活動,都是通過聽、看、玩、演、寫、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參與式、體驗式、互動式科學探究活動,傳播科學知識、激發科學興趣、培育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
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新媒體部在線教育技術實驗室主任趙以霞、中國科普博覽科教業務主管兼北龍行知(北京)科技有限責任公司CEO衛曉毅,分別介紹了中國科普博覽對接中小學校科技教師培訓、求真云課堂、求真科學營等教育核心資源。北京市海淀區旅游委副主任馮軍從旅游的角度分享了海淀研學旅行資源和實踐;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總經理楊丹在發言中提出互聯網科學教育的春天已經來臨,有效的教育模式一定是線上與線下結合,新時代每個學校都不應輸在起跑線上。
中國科普博覽示范基地業務主管、親子貓(北京)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魏巴德以340位學生在武漢開展《以科學的名義行走自然》為主題的求真科學營研學實踐為例,從策劃、安全、執行等方面全面分享解析了科學教育主題研學旅行的經驗。
在科學研學旅行沙龍中,專家從從不同角度探討研學旅行,對接中小學生需求和高端科研資源。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滕珺分享了美國和芬蘭的2個案例,中學生可申請直接參與模擬火箭制作,而不是僅看看圖片或隔著玻璃參觀;芬蘭鼓勵學生參與自建操場,涉及到設計、申請政府款項到施工整個環節。整個過程倡導在無定式、真實、復雜的環境下,調動孩子各方面能力,促進核心素養提升。而中科院100多個科學研究所和野外臺站恰好是滿足真實、復雜的環境,并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享受到這種與國外一樣的研學方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STEM課程中心副主任曹培杰從8次教改的歷程,反思“什么是最好的學習”。他認為動手、探究、體驗就是最好的課堂,不應局限某種具體的形態,不受制于擁有的資源有多少。過去在記憶、背誦、練習中學習就是最好的課堂,今天隨著核心素養的提出,研學旅行就是最好的課堂。
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附屬學校校長曲建華校長分享了學校實施研學旅行難點和擔當。盡管十一部委早已提出研學旅行政策,校長們也覺得可以豐富學生生活,提升核心素養,但還是困難重重,擔心發生安全事故和選錯研學機構,害怕學生家庭條件不一致引發的新一輪教育不公平等,但多次組織學生研學的反饋堅定了再難也得研學旅行的決心,出去的收獲和在活動中的成長是想象不到的,同學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看在一起,學在一起,這種同伴間的交流和互助,這種情感、思想的碰撞是課堂上不可替代的,最后也表示為了孩子,再難也得實施,也呼吁父母假期帶孩子走出去。
現場有校長擔憂高大上的中科院專家是否適合中小學生,中國科學院網絡科普聯盟秘書長肖云回應說,科普品牌SELF格致論道推出了很多“接地氣”的科學家,85后博士生導師徐穎的演講《來自星星的燈塔》,一周時間點擊量高達2000多萬次;科普達人李汀,微博粉絲高達800萬,一點也不亞于一些一線明星,在進行科學普及和科學教育方面影響巨大。
論壇第二天,來自全國的中小學校長一同走進中科院,參觀兩彈一星紀念館,深入了解千萬億級超級計算機“元”。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北京康邦教育技術研究院協辦了本次論壇。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