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發生80周年紀念日,也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此前幾天,日本《產經新聞》的一則消息稱,為配合日本初高中下期學習指導大綱,一家叫做“高中大學聯合歷史教育研究會”的組織擬將發布一個“歷史用語精選”的初選案本。
這個研究會由約400名高中大學老師組成,此次欲在網上公布并征詢意見的是該研究會精心匯選的面向初中、高中的歷史教育基礎用語,日本近現代史精選了1664個詞條,世界史精選了1643個詞條。
引起媒體關注的是該用語精選案中,再度出現了已經在日本中學教科書中銷聲匿跡的“隨軍慰安婦”詞條,“南京大屠殺”也出現在該精選用語中,《產經新聞》的報道露骨地說:“這將引起爭議”。
寫入教科書難度較大
盡管有些媒體議論說,該“精選用語”出臺或將對日本把“南京大屠殺”寫入教科書有積極作用,但如果我們真這樣認知,恐怕既有些偏差,又有些過于樂觀了。
首先,日本“高中大學聯合歷史教育研究會”是一家非政府組織,成員大多數是歷史教育工作者,該會會長油井大三郎是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曾擔任過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審議員,也曾親自執筆編撰過教科書。該會和其精選的教科書基礎用語只是提供給教科書編撰者和出版商做參考,并不具備約束力。
戰后日本的教科書編撰和出版權下放給了社會,涌現出各種思潮影響下的編撰者(組織)和眾多出版商。不過,教科書的審定權并沒有下放,而是依據教育法教科書審查制度集權于政府文部省。
民間各出版社編撰的教科書為獲得官方審查和放行,必須把樣書提交給文部省,如果經相關委員會審定有不合格處,會被駁回原編撰出版單位重新改寫,若通過則會公布結果。至于教科書的采用另有處置辦法,簡言之,其采用權歸于各都道府縣地方自治體的教育部門。
12月11日,大學生和市民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草鞋峽遇難同胞紀念碑”前祭奠遇難同胞。新華社
右翼勢力反撲引發圍繞教科書的論戰
日本二戰投降后,出于對軍國主義教育的否定和反思,尤其是在有巨大影響力的左翼組織“全教組(日本教職員聯合工會)的推動下,日本的教科書編撰、出版及采用都出現過積極正面的動向,如“隨軍慰安婦”“南京大屠殺”“侵略”等詞條都出現在了教科書中。
但遺憾的是,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本右翼勢力掀起了反撲浪潮,在歷史教育問題上也出現了顯著的后退動向。1982年文部省教科書審定結果,公然把“侵略”篡改成“進出”,“南京大屠殺”也倒退為“南京事件”,對該詞條的史實篡改也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從而引發了圍繞篡改教科書的大論戰,甚至升級為外交戰。
由于發展成為外交事件,甚至嚴重影響了中日兩國的正常關系,時任日本領導人中曾根康弘發表了一個政府談話,雖援引照顧“近鄰諸國條款”在“侵略”詞條上軟化了立場,但也打出了一個“超級煙霧彈”,稱“歷史評價問題是史學家等所要判定的”,自那以來,日本右翼篡改教科書事件愈演愈烈,安倍政權也一直秉承戰爭的歷史評價應該由史學家來進行的態度和立場,推卸政治責任,打模糊牌,渾水摸魚。
侵略歷史教育不僅是日本國內的事
日本一部分教科書中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詞條是有的,但一部分教科書在該詞條上篡改史實的現象也是嚴重的,更有右翼勢力編撰的教科書完全否定“南京大屠殺”這一史實或拒絕該詞條的編入。上述歷史教育研究會編撰的用語精選網絡征求意見案本究竟會有怎樣的結果,最終定案又會是怎樣的內容,目前尚不可知,油井大三郎也稱“不容預估”。
雖然現在來談該研究會的“歷史教育用語精選”的影響力有點言之過早,但該會的歷史用語精選出臺確實傳遞出一個代表性符號。因為每一個精選進來的用語,都有它的選擇基準和維度,像“隨軍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等能被選入,說明它們都是日本歷史教育無可避開的史實。想要否認或者篡改這些史實,都只能更加客觀地證明日本在歷史認識問題方面的大倒退。
日本《產經新聞》是右翼保守勢力旗下的報業集團,考慮到它擁有的受眾群及在戰爭歷史認識方面所持有的傾向性立場,該報刻意以“教科書用語中出現隨軍慰安婦、南京大屠殺”做題,難免有“煽風點火”以施加壓力之嫌。
日本圍繞侵略亞洲的歷史教育并不僅是日本國內的事,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對此也有極大關注,特別是在南京大屠殺發生80周年這個年份里,外界都更期待日本在正確認識歷史方面做出積極努力。(任景國/時事評論員)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參與過南京大屠殺的侵華日軍的日記。
原標題:參考睿評|“南京大屠殺”入歷史教科書?原來日本在“玩這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