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為主,防教融合。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家長們關心的重要問題,也是每年北京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的高頻詞。今年兩會期間,記者注意到,多位委員和代表都帶來了相關提案和建議。
李靜代表:共建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專門提到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當下,助力北京‘雙減’政策落實,共建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有著重要意義。”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前,市人大代表、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靜聚焦當下青少年及家庭的心理健康,關注到在“雙減”政策實施下,師生、家長有可能在政策落實方面出現焦慮、壓力等問題,提出共建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議。“加強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是打造平安健康中國的‘心防’工程,是平安健康中國建設工作的重要舉措,更是創新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需要廣大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積極探索貼合新時代社會治理需要的新模式、新思路和新方法。”
李靜認為,“雙減”政策實施工作成效顯著,但隨著學生學習任務、時間安排、生活習慣發生變化,加之新政策對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管理,使得一些家長和學生還是會產生焦慮情緒;同時,校內教育質量提升給教師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李靜表示,心理咨詢平臺和資源未能被有效推廣,公眾普遍缺乏了解;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不夠充足均是當下存在的問題。“眾多家長、教師和孩子被卷裹到學習負擔、工作壓力和學習成績之中,極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亟須專業人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為此,李靜提出了“助力北京‘雙減’政策落實,共建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議。
具體落實方面,李靜建議要嚴格落細落實義務教育“雙減”政策,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她認為,“促成學校與家長(社會)的溝通合作”尤為重要,學校可定期與家長溝通交流,耐心引導家長全面認識政策內涵,調整改進家長分工,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的同時,從根源上緩解家長的焦慮感。同時,緩解教師教學壓力是夯實“雙減”的基礎與保障。
校外層面,李靜認為,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心理健康服務人才培養體系,鼓勵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心理健康服務行業。另一方面積極運用網上渠道,為“雙減”政策實施后存在心理壓力和焦慮的師生、家長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在線直播、專家課程、心理自評等服務,促進家校共同形成正確觀念,獲得正確解決方法。
此外,李靜建議,要加強公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建設,構建成熟而科學的社會公益志愿者團隊,與學校聯合建立心理健康服務機制,當師生學習、工作心理壓力過大時,免費為師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心理疏導、情緒調節、心態調查等服務,推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校園師生心理健康素養。
共青團和青聯界別:預防為主,防教融合
北京市的12355青少年心理與法律服務熱線在2020年以前年均咨詢量在3000多件;2021年翻了一倍,有7200多件;2022年達到了2萬多件……平時和特殊時期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有著不小的差異。基于共青團北京市委的調研,北京市政協共青團和青聯界別提出了《關于構建“平戰結合”青少年心理支持工作體系的提案》。
共青團北京市委在調研中發現,不同系統都有相關的心理支持力量,但大都是獨立運行,彼此之間缺乏有效聯動,也沒有形成“平戰轉化”的機制。與此同時,心理咨詢隊伍力量在“戰時”(即特殊時期)很容易出現人手不夠、應對能力不足的情況。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對重點群體,如畢業年級的青少年、家庭經濟困難的青少年,心理跟蹤不及時。
此外,各行業系統之間的行業標準不同,基本依賴于心理輔導工作者的個人經驗和自覺,其心理輔導的效果缺乏有效監督。
對此,提案建議要加強統籌設計,實現“平時聯動、戰時協同”,希望相關委辦局能夠牽頭,聯合各個相關部門共同建立統籌聯動、定期研判等機制,出臺當前形勢下青少年心理支持工作的指導規范。
與此同時,還要不斷加強隊伍建設,實現“練兵于常、用兵于戰”,深入挖掘心理咨詢的社會力量,把醫療機構、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中小學校等各個單位的心理咨詢力量聯合起來,成立青少年心理咨詢工作人才庫,加強心理咨詢志愿者的選拔培訓管理,通過日常的社區服務和線上心理咨詢等方式增強其實戰經驗,以備不時之需。
“預防為主,防教融合。”提案建議推動屬地、學校、醫療機構等社會資源,圍繞常見的心理問題加強科普,同時利用12355平臺對青少年普遍的成長訴求進行科學研判,分析造成心理問題的潛在因素,主動推出相關的預防措施。
政協委員程樂松:通過加強青年文化素養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校大學生及初入職場的青年也是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政協委員程樂松指出,在線化造成的個體精神生活的孤島化,以及包括視頻化等趨勢在內的信息碎片化帶來的精神困境,特別是學業競爭、職場競爭以及生活壓力帶來的心理壓力等都是造成青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
在他看來,心理健康的問題中既有社會發展的因素,也有個體生活習慣和信息渠道的因素,更有文化素養、閱讀習慣及思想水平的因素。從機制上建立以文化素養提升思考和生活認知能力是可行的方向之一。
因而,程樂松認為,除了應激性和治療式的干預機制外,應從社會層面上形成一種心理建設的氛圍,形成早期心理壓力疏導的機制,同時將這些機制與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
他建議,在青年群體的價值觀建構上,可以進一步融入個體成長、情緒處理、自我評價等方面的內容,形成價值觀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同時,調動社會力量和社會組織積極性,圍繞青年組織和跨年齡層的志愿組織,培育和建立青年群體的閱讀習慣、思考能力,提升文化素養和品位,避免出現職場和專業為邊界的社交孤島和信息繭房。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