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做學生工作,可以接觸不同的學生、感受不同的學生生活,很有成就感。
“各位鄰居好,大家都在接龍購買生活物資,我也推銷一波自己的學生,我帶2022屆本科生(學院也有研究生),專業有生物醫學工程、食品和制藥工程專業,各位熱心鄰居的公司如果正好招人,崗位合適,歡迎向我‘砸來’。”
不團蔬菜不團水果,在小區群里求團畢業生。近日,因為在小區群里發布推銷畢業生的消息,上海理工大學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輔導員朱旭火了。5月16日,朱旭告訴新京報記者,這只是自己的一次奇思妙想,沒想到能有這樣的效果,“信息發布沒多久,就有十幾個鄰居加我好友,都跟我說有招聘需求。”
4月3日,朱旭在小區群里發布消息推銷畢業生。受訪者供圖
轉發企業需求、收集學生簡歷、跟進求職進展……朱旭忙得不可開交。但成果不錯,目前,她已成功幫11名應屆畢業生和企業達成了就業意向。
記者了解到,這樣靈活推進就業的形式并非是畢業季的臨時“抱佛腳”,上海理工大學每年都會針對就業數據進行分析,以學生需求作為出發點,遵循學生個人發展,多渠道、多途徑、多切口為畢業生提供不斷線的高質量就業服務。
5月16日下午,新京報記者對話朱旭,揭秘這次特殊的“團購”背后的故事。
“只是一次奇思妙想,沒想到能有這樣的效果”
新京報:當時為什么想到在社區群里發消息推薦畢業生?
朱旭:在上海本輪疫情之前,我作為輔導員,負責了一場學院的線下招聘會。本來是3月下旬要召開的,但因為疫情轉到了線上。之前統計意向的時候,有60多家企業報名參加線下的招聘會,但轉到線上之后只有19家企業。根據當時的企業報名情況,我就想到可能這一屆學生的就業壓力會比較大。我自己心里也很擔心。
疫情發生之后,很多鄰居就在小區群里接龍團購一些物資。那會兒“團長”這個概念剛剛興起,當時我就在想,有沒有人會“團購”人才呢?
特別巧的是我正好住在張江,附近有很多生物醫藥公司。我就想,如果有鄰居在這些企業上班,如果這些企業有招聘需求的話,那我把推薦畢業生的消息發在群里,說不定就有回應。
新京報:消息發出后,你在做什么?
朱旭:消息發出去之后,我就在不斷地看手機。因為發出去的時候,我也很忐忑,當時也是鼓足了勇氣才試一試的。怕沒人理我,冷場了。
但特別開心的是沒幾分鐘就有十幾個好友申請,跟我說公司有招聘需求。還有一個鄰居邀請我加入“生命科研招聘求職人才庫”。我也對“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有了特別深的感觸。這只是我的一次奇思妙想,沒想到能有這樣的效果。
消息發出沒多久,朱旭就收到了不少鄰居發來的招聘需求。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后續你還做了哪些事情?
朱旭:我主要是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把跟我們學院契合度比較高的招聘需求,及時發布在年級就業群里,這個群有我們學院這一屆所有的本科畢業生;其他的碩博士的招聘需求,我就轉發給相關的輔導員。
第二件事就是向學生們收集簡歷,我統一打包發給企業。當時主要想的是,如果學生個人投遞簡歷,我可能無法第一時間知道有哪些同學投了簡歷,也無法進行及時跟蹤。我打包發簡歷的話,一方面會了解學生的就業進展,更高效;另一方面我也會在簡歷上把把關,給企業留下一個好印象。
新京報:有統計過收到過多少企業的招聘需求嗎?有多少同學拿到offer了?
朱旭:這個沒有具體統計過,但其實企業還是蠻多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借此機會我們學院也跟很多企業有了進一步的聯系,也給2023屆的學生搭建起了就業的平臺,從長遠看也是很好的。
我是4月3日下午發的消息,到昨天(5月15日)一共有11個同學成功拿到了offer。
幫助學生就業,引來其他老師“抄作業”
新京報:學生知道你是以這種方式幫助他們就業的嗎?
朱旭:他們之前是不知道的,這兩天看新聞才知道。我沒跟學生們說過這件事,因為我覺得我能幫助他們找到工作就好,他們不用去了解過程是什么樣的。
這兩天知道了之后,很多學生都在微信小窗我,“啊,老師原來你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啊。”
新京報:但你默默在背后做了很多工作,工作量是不是很大?
朱旭:是的。前期我和另一位輔導員將已就業、未就業的學生分類標注,對于未就業的學生會根據不同原因分類標明。后續根據企業的招聘需求匹配適合的學生重點推薦。從一開始的簡歷投遞到最后的錄用,每一個關鍵節點我都會和鄰居還有企業的HR了解學生的表現。
如果學生進展很順利,那我只需要提醒一下后續的注意事項就可以。如果沒有收到面試機會或者面試無果,我會及時跟學生反饋,讓他們試試投其他崗位,或者給學生推薦一些匹配度更高的工作。
工作量其實還蠻大的,需要一直盯著手機和電腦跟各方溝通,一個學生可能會溝通好幾輪。但我覺得跟在學校一線一直堅守的老師們相比,他們更辛苦。
新京報:會不會是因為住的地方恰好生物制藥類的企業比較多,所以你才推薦畢業生比較成功?
朱旭:還真不是。我覺得這種方式也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因為疫情期間很多人都居家工作,學生要就業,企業也要招聘,雙方都有需求。
我的巧合在于周邊的企業大多是藥企,正好跟我帶的學生專業契合度比較高。但是無論崗位是否和自己負責的專業契合,都可以把這種招聘信息共享給學校其他學院的老師,資源共享。
我們學院也有一個老師知道了我的做法之后,馬上“抄作業”,也在社區群里發了“團購畢業生”的消息,直到今天還一直有新的企業在跟老師對接。我真心建議,帶畢業班的老師可以試一試。
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 “每天都有不一樣的體驗”
新京報:居家期間,你還做了志愿者?
朱旭:是的。我從3月中旬開始在校區擔任樓棟志愿者,主要是負責巡邏和幫忙拿快遞。因為寶寶才一歲,我一直沒打疫苗,所以沒辦法做內場的志愿者。
新京報: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做輔導員工作的?
朱旭:我是2015年9月份入職上海理工大學的,一直在做輔導員的工作,至今已有7年了。今年已經是我第三次帶畢業班。
我很喜歡做學生工作,可以接觸不同的學生、感受不同的學生生活,每天都有不一樣的體驗。他們拿到了什么獎項、生活里有什么煩惱、需要老師提供哪些幫助都會告訴我,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都愿意跟我分享。對我來說,最幸福的感受莫過于此。
新京報:關于這次特殊的“團購”,你有什么感受?
朱旭:我最大的感受是“我是一個輔導員,我很自豪”。剛開始我在小區群里發信息的時候并沒有說明自己的身份,但很快就有鄰居直接在群里問我是不是輔導員。我覺得輔導員的身份被認可了。同時我也在企業和學生之間搭建起了一個橋梁,幫助學生成功就業,這也很有價值。
還有一個感受就是鄰里之間的溫情。說實話,疫情之前我跟鄰居之間其實不過是“點頭之交”或者沒有交流,但這次很多人都主動加了我微信,很積極主動地配合人才招聘,讓我感受到了鄰里之間的溫暖。
新京報:目前正值畢業生就業的關鍵時期,你有什么想跟畢業生說的嗎?
朱旭: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和挑戰,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還繼續、持續招聘的企業一定有這三個特點:一是在行業領域內有一定影響力,二是在行業領域內有很大發展提升空間,三是有很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學校的就業中心,畢業班的班主任和輔導員都會通過各種途徑發布招聘信息,所以學生們要主動出擊,去把握每次的招聘機會,簡歷投起來!相信在這樣的企業中工作和學習,成長也會很快!
也希望大家可以和老師常溝通,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疫情總會結束,大家的未來才剛開始。雖然當下很難,但不要輕易放棄。不要怕麻煩老師,主動和老師聯系,一起規劃未來,相信和老師多溝通要比海投高效。還沒找到工作的同學也別灰心,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用積極的好心態去面對每一份挑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