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校醫“大白”挺身而出救人的故事在不少人的朋友圈流傳開來,引來眾人點贊。張茜卻說,自己只是做了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會做的事。
“有人暈倒了!快來人!有沒有醫生!”
5月11日上午10點半左右,北京市海淀區萬泉河77號院的一處核酸檢測點位上,眾多居民正在有條不紊地排隊。突然,一位老大爺倒在地上,身體抽搐,口中還不斷吐出異物。
正在采樣的“大白”張茜聽到“有沒有醫生”這句話,立馬脫掉一層橡膠手套、全身消毒之后,跑了出來,一邊對老人進行救助,一邊監測老人脈搏。“當時老人口中一直有異物,如果不及時清理會引起窒息,就很危險。”張茜回憶,自己當時把手指伸到老人口中,以保證老人可以呼吸。值得慶幸的是,在張茜專業、及時的救助下,120急救車到達現場時,老人已恢復了意識,還可以在攙扶中站起來。
5月11日上午,海淀區萬泉河77號院,張茜在救助突發癲癇的老人。圖/海淀教育微信公眾號
張茜是海淀區中關村三小的一名校醫,5月4日起下沉到萬泉河77號院社區負責核酸檢測采樣。救人之后,簡單處理了被咬傷的手指,張茜又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
校醫“大白”挺身而出救人的故事在不少人的朋友圈流傳開來,引來眾人點贊。張茜卻說,自己只是做了每一個醫務工作者都會做的事。
【對話】
聽到“有沒有醫生”,本能地沖了過去
新京報:當時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
張茜:5月11日那天,跟平常一樣,我們正在給居民進行核酸檢測,排隊的人很多,從我的窗口看過去已經看不到隊尾了。突然聽到后面有人在喊,“有人暈倒了!快來人!有沒有醫生!”我聽到后第一感覺就是出事了,本能反應就是馬上沖過去。
但我穿著半污染的防護服、手上戴著兩層手套,趕緊脫掉一層手套,然后全身消毒之后,再過去。
后來就看到有一個老人躺在隊伍后面,大聲喊他也沒有回應,可能已經沒有意識了。但是他嘴里一直在吐異物,身體也很僵硬,一直抽搐,是很典型的癲癇發作的癥狀。
后來才知道,老人有癲癇史,但很久沒發作了,他身上也沒帶藥。
新京報:為什么聽到“有沒有醫生”就感覺出事了?之前有類似的經歷嗎?
張茜:我覺得這是醫務工作者的一種本能吧。聽到“有沒有醫生”就會看一看,哪怕是大街上有人躺倒了,也想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兒。
我和先生都是醫務工作者。有一年我們在火車上也遇到了緊急情況。一個小姑娘的手指在火車車廂的連接處卡住了,有人在喊“xx車廂有沒有醫生”。我跟先生還有很多醫生都第一時間跑過去看。特別慶幸的是我先生包里有無菌紗布,列車上也有一些消毒用品。
新京報:聽說你在救助的過程中,手指受傷了?
張茜:癲癇發作最怕的就是口中的分泌物和異物導致窒息,所以我就想要讓他恢復通氣。把他的頭側放,防止誤吸。作為專業人員,我肯定不會盲目救人,但手邊沒有專業的工具,我就用了手指,從他最后一個磨牙后面進入,還是有一些空間的,讓他能通氣,慢慢地他就恢復了意識。
手指現在也沒什么大問題,那個時候也顧不上手指疼。當時也有人給我遞了一個啤酒瓶起子,但我要是用了起子,老人可能人救回來了,但牙齒會受影響。
萬幸的是救助及時,120來的時候,老人也已經恢復了意識,我們攙扶著他也能站起來了,也沒有什么二次損傷。
凌晨5點半起床,穿越大半個北京城支援核酸檢測
新京報:這是你第一次當“大白”嗎?
張茜:這是我第一次下沉社區當“大白”,從5月4日開始在萬泉河77號院支援。
之前都是在學校做核酸檢測。學校線下停課的時候就負責給留守的教職工做核酸檢測,有學生的時候就給學生做核酸檢測,然后負責學校有關防疫的一些事務,比如晨午檢之類。
張茜在社區支援核酸檢測工作。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為什么想下沉社區參與核酸檢測采樣工作?
張茜:其實是整個海淀教育口的校醫基本都在下沉。海淀學區征求學校意見、學校征求校醫意見。我覺得我們既然會采核酸,肯定要全力以赴。不只是我,我們學校幾個校區的校醫都在下沉支援社區。
新冠疫情中,我的朋友、同學甚至家人,都有去武漢支援的。相較于他們,我只是在家門口做一點事情,真的不算什么。
新京報:你一天的工作安排是什么樣的?
張茜:我們這幾天要求是每天7點20分到社區。因為我家住豐臺,支援的社區在海淀,從東南到西北,距離比較遠。所以我早上一般5點半起床,然后收拾孩子、吃口早飯,6點20分出門,基本上1個小時就能到。
7點20分到了之后要開始穿防護服、布置現場。因為小區地方很狹窄,志愿者得每天拉警戒線,早上布置好、檢測結束再收了,就跟“出攤”一樣。物資有限,人也有限,防護服穿上輕易不脫。因為不喝水,也不怎么上廁所。不過老不喝水也不好,這兩天嗓子一直是疼痛的狀態。
中途可能會換一次人,或者不換人,一直到下午1點核酸檢測結束。
新京報:這次下沉社區采樣,有什么感觸?
張茜:我們在社區這幾天感觸很深。新冠疫情從2020年到現在也有兩年了,我只是短暫地在這里支援,但社區的工作者一直在這里,他們沒有醫學背景,但一直在堅持著跟新冠疫情“打仗”,安排核酸檢測、入戶登記信息等等,都是他們在做。
社區的工作人員很少,不少都是志愿者和熱心群眾。就拿我這個點位來說,很多熱心群眾年紀都不小,基本上都是六七十歲的人。他們的辛苦,遠比我要多得多。
其實每個崗位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很重要。有些崗位看著簡單但想干好卻不簡單。
從5月4日起,張茜每天穿越大半個北京城去社區做核酸檢測。受訪者供圖
為“和平鴿”們做保障,“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新京報:你做校醫多久了?主要負責哪些工作?
張茜:2014年我從醫院轉到了中關村三小工作,到現在已經8年了。從2020年開始,幾乎學校所有有關疫情的工作我都參與了。其實每個學校的校醫工作內容都差不多,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有處理行政事務的能力。
我覺得特別開心的一點是學校把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家長們對孩子的身體健康也很重視。作為校醫,可能我們能做的不多,但我會盡我所能。
孩子在小學就待六年,但健康是會陪伴孩子一輩子的。我特別希望等我老了的時候,能有學生跟我說,“我良好的健康習慣都是在小學養成的。”我會覺得很有成就感。
新京報:中關村三小學生參與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演出,你也參與了保障工作?
張茜:是的。我們學校有幾十名同學是開幕式上的“和平鴿”,在開幕式前孩子們要閉環管理。考慮到孩子們的安全和健康,需要有校醫參與閉環。我家里雖然也有兩個孩子,但我覺得只要有需要我就上,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我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軍校讀的,對我來說“服從指揮聽從命令”是刻在骨子里的東西。
參與保障,事情很瑣碎。有的孩子咳嗽感冒之類,我們要盯著,年紀小的就直接抱在懷里喂藥。閉環管理期間,我們給孩子錄視頻發給家長,讓爸爸媽媽安心。有一個孩子不小心扭了腳,骨頭沒事兒但也需要休養。我們每天都給她擦藥、換藥,做康復訓練,同時也得制動。雖然不能參與排練,但也不能一個人待著,老師們輪流背著她去各種地方。后來在大排練的時候,她已經恢復得特別好,又回到了隊伍中。
新京報:家人和同事、學生知道你救人的事情,是什么反應?
張茜:我先生轉發了我救人的消息,很多朋友、同事都在點贊,昨天晚上一會兒就有三百多個點贊。教委的領導也私信夸我。我們學校還專門制作了宣傳海報,很多老師都在轉發。
有個小朋友特別好,給我發微信說“老師你太厲害了,我看見你的新聞了。”我還蠻感動的,因為他平時大大咧咧,沒想到還挺暖心,我就回他,“那是,當你的老師必須得牛啊。”
說實話我很開心,但我更開心的是這種正能量能讓更多的人看見,以后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會有更多的人伸出援手。
別看我的兩根手指受傷了,但是傷兩根手指能換一條命,值!
5月11日,得知張茜救人的故事,中關村三小特意制作了宣傳海報。學校供圖
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付春愔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