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當所有人為了一個方向一起去努力,一起去使勁兒的時候,真的會辦成一件大事,在其中我有一種自豪感和參與感。
“當時我在人民大會堂的位置是一樓前一區1排1號,感覺特別幸運和激動!”回憶起表彰大會的場景,燕山大學2020級工業工程與管理碩士研究生馮益為激動地說。
在4月8日上午舉行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上,擔任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志愿者主管的馮益為獲得“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稱號,并上臺領獎。
“我們的工作其實真的沒有那么高大上,但是每一個動作都可能被捕捉,每一個行為都可能影響到參賽的運動員,所以我覺得志愿者一定要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在馮益為看來,這份榮譽是跟所有人一起努力獲得的。
冬奧志愿者馮益為在人民大會堂。 受訪者供圖
【對話】
在張家口賽區工作70多天,上崗服務384小時
新京報:當時你為什么想報名成為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志愿者?
馮益為:我是張家口人,從北京和張家口提出申辦2022年冬奧會到最終成功申辦,我都非常關注。我記得,2015年我還在讀高中,當時我和很多朋友都在電視前,看著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
對于我們90后的孩子們來說,我們對2008年奧運會有著深刻的印象,也記得全民期待奧運到來的場景,所以我對冬奧會格外期待。作為一名張家口人,我從6歲開始每年都會到崇禮滑雪,能到崇禮工作也是我期盼的事。
2019年,北京冬奧會開始招募志愿者,當時我就報名了,但因為我剛好是2020屆畢業生,很多后續工作的開展我沒有跟上進度。我擔心自己如果畢業了,可能很難作為學校的志愿者參加志愿者工作。當時我以為錯過了這個機會,但幸運的是,后來我成功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之后我就努力去參加冬奧會志愿者的面試、培訓,最終成為了一名志愿者。沒想到當時想和朋友們一起成為冬奧會志愿者的愿望,最后真的實現了。
新京報:在擔任志愿者的過程中,你總共服務了多長時間?
馮益為:冬奧會志愿者相關工作的開展,其實要比大家看到的時間更長。2021年,校團委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展各項工作,比如志愿者的選拔、培訓等。我第一次到冬奧會場館是2021年年底,當時舉辦了“相約北京”系列測試賽。
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正式舉辦期間,我們在張家口賽區待了70多天,服務全部24個比賽日,我個人上崗服務384小時。我們場館賽事比較密集,我一般需要早上6點多起床,7點左右做完核酸便直接去場館。
馮益為擔任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志愿者主管。 受訪者供圖
拍攝的影像資料被閉幕式志愿者致敬短片選中
新京報:在志愿服務期間,你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馮益為:在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我擔任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志愿者主管,負責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場館志愿者管理、宣傳、考核等工作。我們領域的工作是管理志愿者,需要對場館中近五百名志愿者負責。
為更好地服務志愿者,在冬奧期間我參與編寫了33期志愿者工作日報。在志愿者工作日報中,我們需要記錄志愿者們每天的工作狀態、實時動態、遇到的問題以及大家的想法等,之后總結并上交北京冬奧組委。我認為工作日報也屬于資料性文件,可以留存在冬奧遺產中。
在完成志愿者工作日報的過程中,我們也嘗試革新,學著像報紙一樣區分工作日報的版塊,比如制作工作日報的封面時,我們會根據當時的時間節點、賽事情況,策劃包含場館的奪冠選手、重要節日、冬奧會開閉幕式等相關內容。
此外,我參與建立了“冬兩志愿E家”線上交流平臺。北京冬奧會期間,北京冬奧組委建立了志愿者之家,希望能夠為志愿者們提供一個休息、活動的區域,讓志愿者們多交流溝通,但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做了嚴格的閉環管理,志愿者之間接觸的機會不多。針對這一問題,我所在的國家冬季兩項中心場館采用了線上“冬兩志愿E家”和線下志愿者之家結合的方式,為志愿者提供交流的平臺。
“冬兩志愿E家”是一個微信小程序,這個程序中包含知識普及、外語學習、留言發帖等板塊。建立這樣一個線上交流平臺是我們領域經理提出的想法,我和幾位志愿者主管也提了一些建議,不斷將其完善,后來又找了我們學校的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的同學,將這個小程序做出來。
我還參與了志愿者一線新聞的報道,50余天累計報道146次。拍攝的影像資料先后被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兩次閉幕式志愿者致敬短片選中,將志愿者的服務點滴帶到鳥巢,展示給全世界觀眾。
新京報:在拍攝志愿者影像資料的過程中,有沒有讓你難忘的拍攝片段?
馮益為: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登上閉幕式的那幾個鏡頭。我記得其中一個鏡頭拍攝于冬奧會期間,當時我在路上碰到了一名負責通行管控的志愿者,她在路邊站了很長時間,佩戴的面屏上起霧,結了冰霜。我拍下了她工作的模樣,讓她朝鏡頭揮了揮手,這個鏡頭讓我印象很深刻。
其實,對于我來說這些都只是日常記錄,雖然大家的工作都很平凡,但工作中展現的熱情和奉獻讓我很感動。我將大家的努力一一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看到志愿者們的默默付出。
馮益為在場館拍攝照片。 受訪者供圖
能參與冬奧志愿服務“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
新京報: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你曾遇到什么困難?
馮益為:我們所在的張家口賽區,場館的平均海拔是1800m,非常寒冷。張家口這邊溫差特別大,白天出去的時候可能還是零攝氏度以上,等到夜間就是零下十幾攝氏度,而且寒風遠比寒冷更恐怖。再加上我們本身的工作強度也不小,在這種環境下,大家的心情比較壓抑。
為了調節大家的狀態,我們會為大家發放一些物資,比如徽章、水杯、暖貼、口罩、食物等。同時,我們會舉辦一些不耗費精力但能讓大家感覺到開心的活動,比如在三八婦女節當天,我們為女生們設計了抽盲盒的活動,希望能讓大家覺得輕松、愉悅。對于過生日的志愿者,我們會提前制作生日賀卡,準備一份小禮物,還會用志愿者的名字做藏頭詩送給他們。
新京報:獲得“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個人”稱號,你有什么感受?
馮益為:前天我在人民大會堂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閉環內數萬名工作人員,舍家忘我、堅守數月,展現了感動人心的精神風貌和責任意識。同志們深情地表示:‘為了冬奧圓滿成功,困難再多也嚼嚼咽了,一切付出與奉獻都值得。’”
我個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當所有人為了一個方向一起努力的時候,真的會辦成一件大事,能參與其中,我也很自豪。在這個年紀,有幸通過了志愿者選拔,有幸在工作中取得一些成績,這真的是我們這代人的幸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