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大學生日趨強烈的升學意愿,金乃麗認為,工作起薪與學歷掛鉤成為大學生選擇升學的驅動因素之一。
七成以上的考生選擇報考同級別或更高級別的院校,39%的學生認為自己備考時缺少有效的學習指導,2022年考研報錄比預計達到3.8:1……4月9日,新東方發布《23考研年度報告》并聯合艾瑞咨詢共同發布了《2022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白皮書》。
發布會上,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以下簡稱“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艾瑞研究院院長金乃麗等分享了自己對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趨勢的看法及觀點,并解讀了上述報告和白皮書的內容,為學生備考提供參考。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發表演講。 新東方供圖
大學生升學意愿強烈、重視高含金量證書
金乃麗具體解讀了《2022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白皮書》的內容。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首次突破50%,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54.4%。
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增加背后,中國大學畢業生規模逐年攀升,就業競爭不斷加劇。2022年中國大學畢業生預計達1076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就業競爭加劇,在此背景下大學畢業生繼續升學的意愿強烈。根據《2022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白皮書》中關于“2007—2019年中國大學生畢業去向”的調查數據,2007年,20%的大學生選擇升學或擬升學,到2019年,則有33%的學生選擇繼續升學。
針對大學生日趨強烈的升學意愿,金乃麗認為,工作起薪與學歷掛鉤成為大學生選擇升學的驅動因素之一。與此同時,除學歷外,大學生也重視高含金量證書等“求職硬通貨”的獲取,以求在未來贏得企業更多的青睞。根據此次調研,除了校內課程,大學生最看重的是四六級、職業資格證書、考研等課外考試,其次是參與實習兼職工作、發展愛好特長。
而升學背后的學習備考并不是簡單的事。調研顯示,大學生備考時,有39%的學生認為自己缺少有效的學習指導,有33%的學生認為娛樂活動誘惑太多成為自己備考路上的阻礙。
考研報名人數創新高,2022年考研報錄比預計達到3.8:1
新東方大學事業部考研項目總監李琳從2023考季考研趨勢和考情分析兩個方面對《23考研年度報告》進行了解讀。
據該報告,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457萬,比2021年增長80萬,同比增幅21%,報考人數創新高。同時,招生人數不斷增長,2011年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為56萬,2021年達到117.7萬,2022年預計達到120萬左右。此外,報告顯示,與2021年3.37:1的考研報錄比相比,2022年報錄比將達到3.8:1。
根據此次報告的調研,七成以上的考生選擇報考同級別或更高級別的院校。李琳分析,有將近30%的同學可能會選擇看似比自己本科院校低一個級別的學校。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選擇?李琳稱,部分學生為了提升“上岸”的幾率,會選擇比自己本科院校低一個層級,但專業排名更靠前的學校。
“可以看出,考生整體上岸以及被錄取的訴求越發顯著。大家在擇校過程中也變得越來越理性?!崩盍照f。
俞敏洪為“Z世代”大學生支招
活動現場,俞敏洪作了題為《Z世代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趨勢分析》的發言,并為“Z世代”大學生支招。據悉,“Z世代”一般指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的人群。
俞敏洪回顧了自己的大學時代,并笑稱自己屬于“K世代”。他解釋稱,自己在1980年考上大學,當時正處于改革開放時期,“K世代”中的“K”便代指改革開放的“開”字,意味著這一時期中國在知識領域、經濟關系等都由封閉走向開放。
在他看來,自己大學期間,身邊的同學普遍具有經濟概念較弱、較缺乏個人意識、對知識有較強的追求等特點。而與此相比,“Z世代”大學生處于環境國際化、社會多元化、科技現代化、工作靈活化、競爭白熱化的環境中,他們出生于市場經濟活躍時期,對經濟、財富等有更強的敏感性。同時,社會中的競爭加劇又導致這一代大學生焦慮程度更高,更看重知識的實用性。
在俞敏洪看來,“Z世代”大學生面臨著復雜環境和眾多的誘惑。對此,他建議大學生把更多精力放在知識的學習上,但不要過度重視知識的實用性和使用性。同時,與大學同學建立友誼,并想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之路。
“不管什么時代,一些本質性的東西不會改變,那就是成為一個值得被信任的人,做一個對別人有幫助的人?!庇崦艉檎f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