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記者了解到,他穿戴的這件AI外骨骼機器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他短短的幾步行走,也是這款新一代機器人的全球首次亮相。
今天(3月2日)下午,在天壇公園祈年殿,9處火種匯聚生成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官方火種。儀式上,點燃火種臺的9位代表中,曾經打破“機器人行走馬拉松世界紀錄”的邵海鵬,穿戴著外骨骼機器人緩緩走到臺上,引發了廣泛關注。新京報記者了解到,他穿戴的這件AI外骨骼機器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他短短的幾步行走,也是這款新一代機器人的全球首次亮相。
邵海鵬穿戴著新一代外骨骼機器人亮相。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在此次冬殘奧會火炬匯集和傳遞儀式中,有兩名殘疾人選手穿上了骨骼康復機器人,借助該助行設備實現站立行走、傳遞火炬的夢想。這兩個設備由北航生物醫學工程高精尖中心外骨骼實驗室主任、北航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研究員帥梅率團隊研發,名為“大艾機器人”,該設備依托多關節協調控制中心,突破智能生物感知與仿生步行、人機融合多模式混合控制等關鍵環節,輔助選手步行。
“AI外骨骼機器人能感知到人行走快慢等主觀意愿,實現機器人輔助與人體行為(包括上下樓梯、上下坡等復雜動作)的自適應。”帥梅介紹,AI外骨骼機器人可以增強肌肉的剩余力量,激活患者的潛力,從而使他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好。“通過大量地接觸患者、取證和臨床試驗,精準控制產品的體積、重量,不停研究新步態、新方法,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終于研制出更多系列的安全、可靠的機器人產品。”帥梅說。
據悉,早在2018年,邵海鵬就曾穿戴這一骨骼康復機器人用時9天,行走42.22公里,超過全程馬拉松歷程,創造了該項目的世界紀錄。在這次的火炬匯集和傳遞儀式上,他和新一代大艾機器人再次亮相。和他一樣穿戴骨骼康復機器人的還有一名下肢截癱的火炬手——來自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的“90后”女孩楊淑亭,她將在3月4日參與火炬傳遞。
據介紹,2011年3月,楊淑亭因意外車禍導致高位截癱。此后她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開辦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帶動全縣700多戶增收致富。楊淑亭曾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在此次火炬傳遞之前,她使用下肢助力外骨骼設備經過了5個月的適配訓練,將在火炬傳遞中站立行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