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手機里有多少個娃的APP?一些看似便利的學習APP,其實是打著“智能化學習”名頭的有害APP!內含廣告或付費解鎖板塊不說個別還開通了交友、娛樂功能但是這些APP又不能刪除因為娃有不少線上作業都是通過...
你的手機里有多少個娃的APP?
一些看似便利的學習APP,
其實是打著“智能化學習”名頭的
有害APP!
內含廣告或付費解鎖板塊不說
個別還開通了交友、娛樂功能
但是
這些APP又不能刪除
因為娃有不少線上作業
都是通過它們來完成的
教育部門看不下去了!
江蘇省教育廳今天發出通知
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
我省將立即開展全面排查
發現有害APP立即停止使用、卸載
未經審查的APP禁止進入中小學校園
通知全文如下:
各設區市、縣(市、區)教育局:
現將《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教基廳函〔2018〕102號)轉發給你們,并提出如下要求,請一并貫徹落實。
一、立即開展清查整改。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立即組織相關人員督促指導中小學校開展自查,認真排查包含色情暴力、網絡游戲、商業廣告、過度娛樂化、追星、性暗示等有害內容及鏈接或利用抄作業、搞題海、公布成績排名等應試手段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APP。一經查出,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訂相關業務,卸載APP,取消關注有關微信公眾號,堅決杜絕有害APP侵蝕校園。
二、迅速建立備案審查和日常監管機制。各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迅速建立學習類APP(包括基于微信平臺的程序或公眾號,下同)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按照“凡進必審”“誰主管誰負責”“嚴格控制數量”“免費自愿”的原則,學校及其上級主管教育部門分別建立審查和監管制度,審查和監管內容應包括:APP所屬企業資質,APP進入校園的科學性和必要性,APP內容及鏈接、應用功能的合法性和適宜性,APP進入校園的安全風險評估。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對進入校園的APP進行嚴格的日常監管,制定具體的監管辦法。未經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審查的APP禁止進入中小學校園。
三、切實加強家校協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教育引導家長正確認識學習類APP,強化家長科學教育觀,提高家長對學習類APP的辨識能力,不盲目跟風,慎重為孩子選擇學習類APP,努力減輕學生額外的學習負擔。進一步增強家長的監管意識,防止學生接觸使用不良APP,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
請各設區市教育局于2019年2月15日前將本地自查整改情況以及備案審查和監管制度建立情況報省教育廳基教處。
另據了解:
1月25日,上海市網信辦稱已經會同市“掃黃打非”辦、市教委聯合約談了上海屬地16家主要教育學習類移動應用程序運營企業,涉及相關應用程序共27款。截至目前,約談企業名單尚未透露。
據了解,上海市教委正按照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各區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各中小學開展排查,并著手建立教育學習類APP長效管理機制。與此同時,上海市網信辦也已會同相關職能部門啟動網絡生態治理專項行動,將持續加強上海屬地網站信息內容綜合治理。
此前,上海市網信辦曾于2018年3月9日會同上海市教委聯合召開上海教育類移動應用程序專項整治工作會議。上海屬地32家主要教育類移動應用程序所屬公司負責人以及24家主要應用商店負責人參加了會議。
隨著在線教育內容日漸成為學習與教學的重要支撐,對于學習類APP的監管整治力度也在上升。
自2018年4月起,多項凈網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其中由“掃黃打非”部門發起的“護苗2018”行動將在線教育涉及的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短視頻、教育類APP等列入整治范圍,整治時間持續8個月。
根據央視新聞頻道的報道,2018年10月20日至2019年1月16日之間,僅在蘋果應用商店中就有超過15000個教育類App被進行了下架操作。
2019年1月2日教育部印發《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則被業內稱為“最嚴學習類APP監管令”。在APP的使用上,《通知》要求今后凡未經備案審查的學習類APP一律禁止在校園內使用,也不得在課外統一組織或要求、推薦學生使用未經備案審查的學習類APP。
今年1月7日,中國掃黃打非網發布的《2018年“掃黃打非”工作述評》稱,通過對“互動作業”“小猿搜題”“納米盒”等20余個學習類APP的監測審核,責令“互動作業”APP停止運營并給予罰款5萬元,責令“納米盒”APP關閉問題板塊并給予罰款8萬元。
近期,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也發布了《自治區教育廳關于嚴禁有害學習類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強調進校APP不得發布學生作業、成績排名等信息,不得發布廣告。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