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是黨和政府做出的鄭重承諾2000年,江蘇就率先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截至目前,全省已經建立起“獎、助、貸、勤、補、免”多元化的政策體系,做到 “三個全覆蓋...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是黨和政府做出的鄭重承諾
2000年,江蘇就率先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截至目前,全省已經建立起“獎、助、貸、勤、補、免”多元化的政策體系,做到“三個全覆蓋”,即所有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一起來了解——
經濟困難學子可申請5大類22個政府資助項目
如有家庭經濟困難,5大類22個資助項目等你來申請:①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學費減免;②助學金用于保障學生的基本生活;③助學貸款保障家庭經濟情況困難的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④為了獎勵資助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還專門設立了勵志獎學金;⑤如果畢業后選擇到到符合條件的蘇北地區基層單位就業,還可以申請學費補償。
大學生申請助學貸款本金可延期償還
申請了助學貸款,畢業后該怎么還?按照在大學就讀期間,每年貸款頂格12000元計算,4年48000元,在畢業后的頭五年,只需償還利息,不需要償還本金。以目前國家基準利率減30個基點計算,第一年只要還577元,第二年到第五年每年只需償還不到2000元。此外,國家為了引導同學們服務基層,振興鄉村,還專門為到蘇北基層就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學費補償的政策。
如何通過江蘇省學生資助申請平臺申請資助
江蘇建立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體系和申請平臺”,實現資助申請、誠信承諾、資助審核等全流程的線上管理。通過這種辦法,多個部門實現數據共享,簡化辦理流程,甚至可以做到“免申即享”,同時還能有效保護困難學生的隱私。點擊視頻一起來看如何申請↓
所有高校和部分市縣已建立應急資助機制
今年暑假期間,全省各高校共摸排受災學生2797人,發放臨時困難補助270萬元。
鹽城市教育局、市財政局于2017年聯合出臺了《關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應急資助及獎學獎優的通知》,設立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急資助基金,對因突然遭遇車禍、突患重病、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等原因導致家庭經濟透支,讀書困難的學生,實行應急資助。符合條件的學生可以向所在學校、幼兒園提出申請,并提交相關證明材料。
出臺家庭困難學生發展型資助育人指導意見
在生活中,有一些孩子不僅家庭經濟困難,還面臨著諸如先天發育缺陷、家庭教育缺失等問題。如何讓他們也有改變命運的機會?江蘇探索發展型資助育人機制,堅決做到“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也爭取做到“不讓一個學生因其他困難而掉隊”。今年7月,江蘇省教育廳等14部門共同研究出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型資助育人指導意見》,更好地做好精準資助、大力推進資助育人,努力形成 “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環。
為這6類重點幫扶對象配備育人導師
發展型資助育人的重點幫扶對象為:①孤兒或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離異或單親家庭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對象和安置幫教對象的子女等;②心理方面存在隱患或危機的、遭遇突發變故打擊的學生;③出現不良行為的學生;④學業成績出現不合格現象,尤其是存在輟學危機的學生;⑤入幼兒園、入中職學校、就業存在顯著困難的學生;⑥經診斷評估屬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江蘇要求學校要成立學生發展支持中心,給孩子們配備適合的導師,會同班主任等聯合育人。
博士在讀生寫書感謝昔日結對幫扶家長
自2005年11月起,江蘇大學針對孤兒群體開展了“給我一個家”活動,學校組織老教師和孩子們建立一對一的幫扶關系,陪伴孩子們成長。其中有個孩子如今是一所國際知名大學博士在讀的學生,他寫下《青春圓夢——一個90后的成長經歷和感悟》一書,記錄了他在江蘇大學的一段受資助的經歷。
發展型資助育人工作具有開創性意義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陳希原說,江蘇在發展型資助育人方面做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作,制定的指導意見基本上回答了關于“發展型資助”的五個關鍵問題:一是發展型資助的對象是誰?二是資助什么內容?三是誰來做發展型資助?四是如何開展發展型資助?五是發展型資助效果如何評價?
希望江蘇能認真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結合江蘇本省實際,在發展型資助工作上積極探索,讓發展型資助在江蘇做出特色,形成經驗,惠及更多的學生,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中心、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
編輯:王筱
審核:謝雨辰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