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測試的結果,我們讓四年級小學生穿針引線,不少同學需要10多次,甚至20多次才能成功。”5月24日上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中學舉辦的南京江北新區中小學勞動教育導師研修班上,教育...
“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測試的結果,我們讓四年級小學生穿針引線,不少同學需要10多次,甚至20多次才能成功。”5月24日上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中學舉辦的南京江北新區中小學勞動教育導師研修班上,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組組長、南京師范大學勞動教育研究院院長顧建軍教授的分享,在臺下上百名中小學勞動課教師中引發共鳴。
顧建軍說,穿針引線是最基本的考驗手眼協調能力的勞動,手腦并用也是創造性教育的有效途徑。但是,當下這些手腦并用的日常事務基本由家長代勞,學生與真實生產生活嚴重脫離,認知性學習活動與勞動實踐活動失衡。根據課題組對某市大中小學3390位家長的調查,小學、初中周一至周五平均家務勞動時間約為17分鐘。
“勞動教育不僅是一門課,還是對教育文化的一次重塑。”顧建軍建議,勞動教育不是空泛的,既要有大汗淋漓的勞動,又要有學思創結合的勞動。勞動課程內容必須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同時體現勞動過程要素,比如說勞動課上做陶藝,要認識材料、了解工藝、懂得鑄造,而不是停留于藝術欣賞。在設計勞動項目時,學校不能簡單找一些網絡素材,安排幾個步驟,還要追問其中一系列的育人要素。“不能為了勞動而勞動,要讓學生學會勞動、善于勞動、享受勞動、熱愛勞動,形成良性循環,超越勞動本身真正享受勞動的快樂,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作出貢獻。”
本次培訓由南京曉莊學院教師發展學院、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南京市江北新區教育和社會保障局聯合舉辦,落實踐行教育部本月發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南京市江北新區教育和社會保障局教育辦史炳松主任介紹,盡管課程標準將在今年秋季開始執行,但目前各校勞動課還沒有統一的課標、課本,很多學校都沒有勞動教育的專任師資,希望通過培訓幫助各中小學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架構,因地制宜地構建課程體系、教學及評價,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來源:《新華日報》 2022年5月26日 第6版
□ 本報記者 楊頻萍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