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能源資源特色行業龍頭高校,我們始終站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高度,站在為行業和區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高度,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不斷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苯眨袊V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波對記...
“作為能源資源特色行業龍頭高校,我們始終站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高度,站在為行業和區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高度,突出‘高精尖缺’導向,不斷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近日,中國礦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波對記者說。近年來,該校聚焦高端領軍人才如何突破、人才對一流大學建設目標支撐度怎樣提升、學校人才隊伍建設有何問題亟待改革完善等,推出了多項人才強校建設的重要舉措。
黨建鑄魂,續寫“井下教授”優良傳統
從世界上首個空氣重介質流化床干法選煤工業性試驗系統開發,中國第一臺采掘機器人投用,到圍繞低品質煤提質、礦物高效篩分等項目集中攻關……
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煤炭事業進步,中國礦大一代代知識分子與煤田人勠力奮斗。
錢鳴高、周世寧、張吉雄……在學校113年的辦學歷程中,一代代“井下教授”接力上陣,學校師德師風有著良好傳承。為強化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近年來,中國礦大實施“信鑄師魂”思政教育等五大工程,充分發揮黨的組織優勢等,引導教師厚植愛國情懷、心懷“國之大者”。
工科的科研需要大量試驗,不少教師要到生產現場攻關。2011年4月,經學校批準,安全工程學院從實際出發,探索以科研團隊為基礎組建了12個“教師+研究生”混合黨支部。根據團隊科研規律,對組織生活進行細化規范。同時,創新“黨建+合作”校企黨支部共建制度,把組織生活搬到科研現場。11年堅持,讓該學院黨委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培育創建單位名單,各支部黨員在科研項目等方面也取得豐碩成果。
“每次看到煤礦環境改善,我都能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遍L期聚焦沖擊地壓研究的曹安業說自己是新一代“井下教授”。他領銜提出的“煤礦沖擊礦壓震動波CT預測原理與技術”等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構建的沖擊礦壓智能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已廣泛運用。
服務為本,傾力搭建“人才大舞臺”
近日,2021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揭曉,中國礦大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巷/隧道干式過濾除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項目獲一等獎。該項目用科技突破煤礦粉塵污染治理難題。
項目組核心成員、中國礦業大學碳中和研究院副研究員李世航介紹,為高效解決粉塵危害,學校從全校遴選專家,組建職業健康研究院,形成了一體化研究路徑,并與徐州泉山區淮??萍汲锹摵铣闪a業轉化基地。
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根據行業和區域需求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是中國礦大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一直以來的追求。針對近年來出現的高層次人才不足的狀況,中國礦大創新人才培養路徑,探索“老中青結合、多學科交叉”的團隊制師資發展模式,依托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等,帶動人才培養。
為服務“雙碳”目標實現,中國礦大在2010年獲批國內首個省部級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主動與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共建江蘇省碳中和聯合研究中心,在煤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方面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
2021年,中國礦大聯合徐州市政府、徐工集團等設立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突破學校、政府和企業邊界,推進資源、學科、人才聚集,打造深地科學與工程領域國際一流的科創中心、引智基地與研發平臺?!按笪枧_才能唱大戲?!痹撔?茖W技術研究院院長冉進財說,加上已成立的深圳研究院、西部能源研究院等,中國礦大在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都建立了科研平臺。
導向為要,用好人才評價“指揮棒”
領銜重大項目、主持重點課題,幾乎是所有科研人員夢寐以求的事。然而,在中國礦大江蘇省礦山智能采掘裝備協同創新中心重大項目——“10米直徑豎井盾構機技術”課題長遴選時,中心傾向的領銜人彭玉興卻主動讓賢,并推薦另一名專家曹國華任課題長。
“我的專業是運輸提升,只是豎井盾構機技術的一個分支,曹國華的研究方向更能統領全局,發揮更大價值?!迸碛衽d說。
自2013年成立,該中心就著力打造以科學貢獻、社會價值等為主要指標的評價體系,先后制定了創新團隊管理辦法等13個原創管理制度,以及高水平科研業績獎勵辦法等4個績效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以任務驅動創新。
技術創新離不開機制創新。為激發教師隊伍活力,中國礦大積極探索,為兩個協同中心配置獨立研究場地、配備固定管理團隊、整合多渠道投入,人事管理、人才培養、考核評價等也向其傾斜。
為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文件精神,中國礦大還修訂了高層次人才認定與薪酬激勵政策,突出立德樹人和服務國家戰略等,同時健全二級單位獎勵性績效考評分配體系。
中國礦大校長宋學鋒表示,“十四五”期間,學校將積極回應國家“雙碳”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加快學科專業調整,實現從“煤”到“碳”、從產業鏈前端向后端、從燃料向原料、從傳統開發向綜合治理的布局與跨越,力爭在服務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低碳社會轉型中展現新擔當。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2年5月7日 第01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