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智能管理學院教師劉輝忙得腳不沾地,他帶領學生與蘇州玄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研的質譜移液工作站控制系統正進入最后的測試驗證階段。這是一款針對現代實驗室液體樣...
這幾天,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智能管理學院教師劉輝忙得腳不沾地,他帶領學生與蘇州玄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研的質譜移液工作站控制系統正進入最后的測試驗證階段。這是一款針對現代實驗室液體樣品制備需求而設計的全自動化制備工作系統,可全自動完成樣品移液、稀釋、振蕩器振蕩、離心分離、凈化、氮吹等流程,將操作人員從繁瑣的制備工作中解放出來,為質譜樣品前處理的準確性和高效性帶來革命性的創新,產品上市后,藥企、實驗室等相關業務單位的采購成本將從2萬美元降低到2000元人民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面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蘇州工業園區服務外包職業學院依托產業基礎雄厚的蘇州工業園區地利優勢,積極與企業、科研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以平臺支撐、產品導向、雙向賦能的思路開展工作,實現了從外包服務到自主創新的跨越。
開展“有組織科研”
時至今日,回想起園區支持高校創新平臺建設政策的發布,服務外包學院科研處處長孫建依然難掩激動:“以前受制于科研投入有限,我們的教師主要通過接包的方式開展外包服務。現在真金白銀的支持讓我們有底氣自主創新,集聚資源建平臺,開展‘有組織科研’,提升科研服務社會能力。”
孫建口中的利好政策,是指園區出臺的《關于加快高等教育發展進一步推動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的若干意見》,該政策將職業院校納入在內,鼓勵高校在多元化籌措建設資金的基礎上,新建或提升符合園區產業發展需求的實驗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各類科研(教學)平臺,根據高校吸引或投入經費的額度給予70%的配套,釋放出支持高校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鮮明導向。
高校科研平臺建設是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身處創新高地的服務外包學院深知,職業教育作為對接產業最密切、服務經濟最直接的教育類型,必須要緊盯“最后一公里”,實打實解決區域發展戰略需求。在這樣的思路下,該校積極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建設,聚焦前瞻技術創新突破,與科研機構和重點企業協同開展技術攻關,近些年學校獲批國家級平臺2個,省級科研平臺3個,省級優秀科技創新團隊3個,創新區優質創新平臺5個。
服務外包學院副校長馮瑞介紹,眼下,政策的導向也再度激發鼓舞了學校的平臺建設熱情,圍繞政策優先支持的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等重點新興產業展開布局,本年度學校培育的6個校級科研平臺有3個成功晉升為上級科研平臺。“孤獨癥患者情緒識別AI技術創新平臺”即將發布學校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打破科研生產“兩張皮”
科研平臺建起來后,如何更好地吸引外部資源加入,發揮出實際效果?“總結起來就是九個字,找需求、聚力量、多方贏。”智能管理學院副院長陳強舉例,他目前主導舌診儀與橫向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根據園區某生物科技公司反饋的中醫問診效率偏低的問題,將人工智能技術與中醫領域需求緊密融合,開發了基于深度學習的中醫智能診斷技術,并與企業合作推出脈診儀、舌診儀兩款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儀器,解決了中醫診斷普遍存在主觀依賴性和可重復性不高的問題,目前已累計銷售2000余臺,形成直接經濟效益1000余萬元,申請相關專利3項。
“職業院校對產業發展趨勢有著‘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敏銳洞察力,像服務外包學院就在找需求上做得非常好,幫助我們分析可以重點突破的方向,圍繞一個具體的目標梳理校企雙方能夠投入的力量,搭建起發揮實際作用的合作平臺。”蘇州創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官建軍同樣深有感觸。在申請合作共建智能遙感科研平臺之前,智能管理學院院長杜梓平與企業前后洽談對接了兩個月之久,認真排摸可以發揮雙方技術優勢的結合點,最終確立攜手攻關無人機車船的共性控制底層技術,將不同載體、不同傳感器的數據進行融合,解決密閉空間探測障礙問題,產品一經推出便廣受市場好評。
企業需要什么,學校就研發什么,服務外包學院的市場化導向思路讓科研平臺共建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今年,生物科技學院副院長覃鴻妮領銜的團隊,圍繞市場亟需的基因檢測技術開展創新性研究,多項成果發表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獲批江蘇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立項;金融科技學院教師商琦將情報檢索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總結出一套基于專利大數據獲取科技創新情報的科學實踐方法,目前已為幾十家政府單位和企事業單位提供科技創新情報挖掘服務。
反哺高質量人才培養
對于外包服務學院而言,科研創新的探索成果不僅要服務企業和地方發展,最終也要反哺到教學上來,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科教融匯,融是核心,匯是結果。科研與教學要緊密結合起來,用產業轉型升級的實踐指導教育升級。”在該校校長權俊良看來,職業教育必須跟著時代走,跟著產業走,持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科研平臺建設以來,最直觀的一個可喜變化是我們老師發表論文積極性明顯提高。”金融科技學院院長宋翠玲坦言,以前教師是閉門寫論文,現在依靠平臺產生成果,論文自然水到渠成。在建設人文社科類決策咨詢平臺過程中,服務外包學院鼓勵教師“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立足廣泛調研的前提為政府決策服務。近三年,學校有16篇決策咨詢報告被政府內參錄用,其中近10篇得到政府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
除了教師們的綜合學術素養得到進一步錘煉,學生的成長成才通道也愈發寬廣。最讓生物科技學院“自驅動微納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負責人梅嘯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學生韓越獲得了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本專科畢業論文(設計)一等獎殊榮,“孩子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動手實踐能力和理論素養都得到了提升,不僅畢業論文拿了全省優秀,還通過了常熟理工學院的專升本考試,下一個目標是考取蘇州大學的研究生,科研之路越走越寬。”
服務外包學院黨委書記嚴世清表示,職業院校投身科技創新大有可為,破除了“矮化”“窄化”職業教育的傳統認知。學院將堅持以平臺建設為抓手,梳理整合校內外資源,圍繞區域產業發展、結合學校學科優勢,不斷產出越來越多的標志性成果,深度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
來源:《新華日報》2023年12月29日 第31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