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幾個孩子正在一棵大樹下“畫秋天”,其中一個小男孩一直在畫板上涂白乳膠,幾乎布滿各個角落,卻始終沒有粘貼植物果實。身旁的教師帶著關注的表情靜靜觀看,但沒有干預……此情此景,教師是否...
秋日午后,幾個孩子正在一棵大樹下“畫秋天”,其中一個小男孩一直在畫板上涂白乳膠,幾乎布滿各個角落,卻始終沒有粘貼植物果實。身旁的教師帶著關注的表情靜靜觀看,但沒有干預……此情此景,教師是否需要干預?現場觀摩的教師們討論了起來。
這是南京市六合區推進安吉游戲項目后,發生在幼兒園的一個幼兒活動場景。
“一開始討論這個項目如何推進時,我們就明確:安吉游戲的學習與實驗研究,是為了進一步深化并優化我們現行的課程建設與改革進程。”六合區教育局幼教科科長張梅告訴記者,自2020年被江蘇省教育廳推薦認定為教育部安吉游戲推廣實驗區后,六合幼教人就達成了這樣的共識。
安吉游戲是六合區正在深耕的一個項目。近年來,六合區立足鄉土鄉情實際,全域系統推進多元項目,著力練內功、破難題,不盲從、不冒進,逐漸形成了“課程興園、質量立園”的良好氛圍,走出了一條“指向質量提升的課程改革”行動之路。
種下“課程意識”的種子
2014年,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之東風,吹醒了六合幼教人,在他們心底種下了一顆“課程意識”的種子。
如果你問,在幼兒園里,大樹都能用來做什么?六合區龍池實驗幼兒園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比如,兩棵大樹跟繩子組合,變成懸吊活動區,孩子們以多種方式從樹的一邊懸吊到另一邊;又如,在一棵大樹上盤繞螺旋上升的繩子,讓不同能力的孩子攀爬挑戰不同的高度;再如,在小山坡,一棵跟繩子及山洞組合的大樹,變身為更具挑戰性的攀爬活動區。
但在過去,答案是另一種。該園園長陳慶花告訴記者,大樹怎么利用,以前只想到鏈接科學領域,數一數、抱一抱,或者從勞動教育的角度,引導孩子們愛護樹木。
兩種答案背后,反映的是理念的轉變。
“以前,老師們沒有課程意識,就是依靠教師用書,把綜合活動課程拿來用,重集體教學輕游戲與生活。”六合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顧愛琴說,是課程游戲化項目的實施,讓教師們先從行為上改變,通過改變環境、重視生活環節、注意觀察孩子等一系列行動,漸漸萌發了課程意識,“哦,原來課程游戲化,就是讓我們原來的東西更有意思,孩子們所經歷的日常生活、游戲活動,都是我們要做的課程。”
改革能夠推進下去,離不開教育行政部門的力量。張梅回憶說,課程游戲化推進初期,一些園長和教師不理解,甚至排斥。但六合區教育局領導認為這個項目好,就讓好幾個科室統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3萬元以內的玩教具允許幼兒園自主購置;幼兒園想引進“運動方舟”幼兒體能運動課程,教育局就專門出臺了一個方案。
“行動力強、力度大、熱情高!”在顧愛琴看來,六合區能申報成為江蘇省首批區域推進課程游戲化項目建設區,并成功承辦兩場現場會,跟六合幼教人的改革熱情密不可分。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實施,幼兒園的環境、教師的觀念、幼兒的學習狀態、整體質量都有了巨大變化。“老師們開始真正關注課程了,知道要放手游戲了;孩子們在游戲中更有活力了,臉上洋溢著笑容。”顧愛琴說。
在審視課程游戲化帶來的變化時,六合區意識到,課程項目建設是提升區域學前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抓手,于是在擴充普惠性資源的同時,立足本土、揚長補短,協同推進“‘運動方舟’幼兒體能運動課程”“幼兒園早期閱讀三年行動”“幼小科學銜接”等多元項目,并采取試點先行、專題研討、現場示范等方式,開展項目研究,不斷積累并推廣研究經驗。
在六合幼教人看來,是教育局的重視,才引發了這場改革。但六合區教育局局長王谷權認為,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是幼教人的熱情,推著改革往前走。一系列保障政策,也正是為滿足改革的需要而生的。”
用安吉游戲優化課程實施
2020年,安吉游戲來了。六合幼教人在安吉幼兒園現場看了孩子們令人震撼的游戲狀態后,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教師還有很多控制性行為。那么,下一步怎么改?
“不能丟棄我們現有的課程,要在全面分析現行課程的基礎上學習安吉游戲,優化課程實施。”張梅說,安吉游戲項目啟動時,就成立了由區教育局一把手局長任組長,行政、教研、鎮區一體的推廣領導小組,采取行政牽頭、專家助力、教研引領、鎮區協調、督導跟進的方式往前推。
記者了解到,除了4所國家級試點園外,六合區還遴選了13所區級試點園,構建了5個幼教聯盟。試點先行,聯盟跟進;以點帶面,全區覆蓋。可以說,這是一場城鄉協同推進的課程改革行動。
安吉游戲好在哪兒?現行課程有哪些不足?行政和教研反復研究后,決定分步實施。第一步,對比課程游戲化與安吉游戲的同與不同;第二步,梳理出安吉游戲最值得學習的幾個點;第三步,定期進行問題梳理、沉浸式觀摩、案例研討等推進活動,專家全程跟進。
經過梳理,六合幼教人聚焦了5個值得學習與探討的主題:游戲中的放手與支持、傾聽兒童與行為觀察、關注兒童表征表達、自主游戲與集體分享、場地資源與材料投放,這也成了5個幼教聯盟分別研究的重點。
陳慶花是第五聯盟的領銜園園長,她指著一塊草地告訴記者,那里以前是假山和花池,不僅占地方,可玩性也不強。拆掉變成草地后,沒想到孩子們更好地利用了起來。“以前還有點兒舍不得,畢竟都是花錢買的。現在大家觀念更解放了,場地打開后跨區游戲,孩子們令人驚奇的玩法不斷出現。”
觀念一轉變,場地和材料“活”了。在六合區第一幼兒園,一棵粗壯的香樟樹死了,但沒有被扔掉,而是分成幾部分,變成大廳環創、活動區材料的一部分;在該園茉湖分園,“運動方舟”器械,不僅用來做操、上體育課,還變身為戶外游戲時的低結構材料。
還有一些變化悄然發生:調整統一作息時間,各班根據當前活動開展靈活安排;根據幼兒需要,場地由一天一換改為兩到四周輪換一次;弱化預設性集體教學活動,從每天1個轉換為每周彈性安排3個,倡導教師生成活動;去除活動室墻面角落的裝飾物,將更多空間留給幼兒持續的活動表征與互動……
“如果說此前我們是借助拐杖,做課程的園本化實施,那么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建構園本化課程。”顧愛琴表示,在尊重幼兒自由自主的游戲需要時,課程也需要有頂層設計,有系統、平衡思維,一些無法在游戲中產生的經驗,需要用預設來完成。而兩者如何相輔相成,正是下一步要破解的難題。
扎根鄉土匯聚生長的力量
六合區位于南京市北部,是雨花石的主產地和江蘇民歌《茉莉花》的采風源頭。全區現有幼兒園62所,其中六成左右位于鄉村。豐富的鄉土資源,為幼兒園創生課程提供了無限可能,而六合幼教人也自覺地把本土資源開發利用,作為課程改革的一個研究重點。
六合區金牛湖中心幼兒園,緊鄰金牛湖風景區、野生動物園、雄偉壯觀的石柱林。作為課程游戲化項目園,同時也是安吉游戲試點園,金牛湖中心幼兒園非常注重本土資源的開發利用。
小石頭樂園、石頭小道、形似金牛山的小山坡、泥巴池等場地,散發著濃濃的鄉土味;打竹竿、抽毛驢、跳皮筋等民間游戲,隨著幼兒的需要融入主題活動;幼兒園附近的老街生活,也成了幼兒開展趕集活動的源泉。
記者采訪時,正趕上項目專家每月一次的融通式現場教研。在看了孩子們在泥巴池玩金牛山泥巴的游戲后,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邱學青拋出了問題:“孩子們在忙,但忙什么?”“怎樣觀察,孩子們獲得了什么發展?”“泥巴換成沙子,孩子們可能也會這么玩,那后續要不要引導他們認識泥的特性、質地?”
張梅坦言,在本土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會遇到幼兒在游戲中停滯于淺層次的操作運用難以深入的問題。這時,教師觀察到了,但要不要介入、怎么介入?一系列難題有待解決。
這是教師遇到的普遍性難題。為了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六合區把教研內容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研討“放手游戲,發現兒童”,重點解決教育理念問題;第二階段研討“解讀游戲,理解兒童”,重點解決專業能力問題;第三階段研討“回應游戲,追隨兒童”,重點解決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本土課程建設問題。
“三個階段不是分割的,雖然當下我們進入了第三階段研究,但第一、第二階段也沒有丟下,仍然在做。”顧愛琴說。
金牛湖中心幼兒園園長穆俊領銜第二幼教聯盟,重點研究兒童行為觀察。她表示,除了開展區域教研、片區教研,幼兒園還通過分層教研,即班級三人小組的微教研、年級共同體教研、業務園長領銜的大教研,來提高教師觀察的有效性。
令人欣喜的是,在不斷的反思性教研中,教師普遍有了研究意識,變得更自信了。“放手,讓我看見了不一樣的兒童。”龍池實驗幼兒園教師周燕說,“以前,孩子們游戲時會問‘老師,我們今天玩什么啊’。但后來,他們會說‘老師,我們需要什么材料,想在哪里玩’。”
“正是在這種持續性、沉浸式、案例式的反思性教研中,教師對放手的理解更加理性了。”顧愛琴說,一開始,教師在游戲現場不敢說話,唯恐被批評“不放手”。在不斷的研討中,他們對放手的理解更全面、更辯證了,能夠主動加入幼兒游戲,與幼兒互動。
“六合幼教的跨越式發展源于教育新思想的激發,根植于六合鄉土里生長起來的幼兒游戲與學習,得益于教師學習安吉游戲精神生發出的內源性發展動力。”項目指導專家、江蘇省第二師范學院教授尹堅勤說,這是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改革的必然成果,也是安吉游戲項目在地化與內源性發展的自然呈現。
一路走來,初心如磐。伴隨著持續的課程改革,六合區交上了一張張亮眼答卷。九成以上的幼兒在省、市優質普惠園就讀,被評為“江蘇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區”,順利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級督導評估”……目前,六合區正在為創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區而奮斗。(本報記者 紀秀君)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年11月12日 第01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