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蘇州市屬國家“雙高”院校的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聚焦蘇州智能制造產業、服務智能工廠車間、培育智慧工匠人才為建設思路,以高質量服務數字經濟時代蘇州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和蘇州“制造名城”建設...
作為蘇州市屬國家“雙高”院校的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以聚焦蘇州智能制造產業、服務智能工廠車間、培育智慧工匠人才為建設思路,以高質量服務數字經濟時代蘇州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和蘇州“制造名城”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學校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服務能力與貢獻指數。
筑牢工業底色:實現教學與生產融通
2022年蘇州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先進材料產業邁上萬億臺階,學校緊扣《蘇州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實施方案》和《蘇州裝備制造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實施方案》,推進智能工廠生產場景與教學場景的深度融合,建成智能制造綜合實訓大樓。按照智能工廠的設計制造、安裝調試、檢測運維等流程,建設數控多軸加工、工業4.0智能制造控制、智能制造生產線、智能制造虛擬調試與生產管控等實訓中心(室)10多個,實現智慧教學與智能生產全融通。建設智能制造數據中心、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和5G全連接產教融合創新實訓基地,打造全域數字化校園,擦亮“工業互聯網看蘇州”品牌。近5年,獲得國家級教學資源庫1項、虛擬仿真實訓基地1個、省級教學資源庫1項、虛擬仿真實訓基地2個以及“智慧校園示范校”稱號。
把牢智造特色:強化專業群服務產業群
學校服務蘇州制造產業“智改數轉”,深耕智能制造產業,加強適應產業發展的專業內涵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聚焦蘇州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加強“三適應”專業內涵建設。學校重點聚焦蘇州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按照“適應產業集群,優化專業集群;適應技術發展,優化專業結構;適應企業需求,優化專業平臺”的專業建設思路,實施專業重組,推進專業轉型升級。近5年,適應蘇州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新增集成電路技術應用、汽車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服務、工業互聯網應用等專業16個,停招與蘇州產業發展不匹配的舊專業9個,開設“3+2”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專業2個、“4+0”高職與本科貫通培養專業2個。積極搭建智能制造產業發展需要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實驗室、創新中心、職業體驗中心、科普基地、產教融合集成平臺等載體,實施專業集群建設,組建校級專業群8個,獲評國家“雙高”專業群1個、省高水平專業群3個。
聚力智能制造產業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創新“三融”培養模式。聚焦智能制造崗位,將“新素養、新技術、新技能”課程化,重構“課崗融通”的課程體系與標準。對照課程標準,構建一條學生素養主線,設計“報國情懷—時代風尚—工程倫理—工匠精神”四個維度,按“要點—案例—專項”開發素養內容;設計一條教師課改路線,教師“進企業—做項目—企業資源進課程-完成雙崗雙課任務”,素養與技術內容螺旋遞進,重整“德技融匯”的課程內容與教材。根據課程項目,通過“師生互動”連接行動導向的教與學、“場景互通”連接學校企業和線上線下教育、“學分互認”溝通第一第二課堂,重設“知行融合”的教學方法與評價。近5年,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項、省教學成果特等獎2項,國家級在線精品課程4門、省級精品在線課程20門次,國家教材建設一等獎1項,國家“十四五”規劃教材12本,省“十四五”規劃教材8本。學生獲職業技能大賽國家級一等獎7項、省一等獎27項、挑戰杯國賽一等獎1項、省級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8項。教師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省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一等獎8項。
守牢職教本色:堅持產教融合賦能
學校依托工科優勢、工業特點,堅持“科技所趨、產業所需、區域所能、院校所為”的產學研合作理念,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建立校企融合辦學新機制。
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學校與江蘇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有限公司、蘇州華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個單位成立蘇州首個集成電路產業學院,入選工信部“先進半導體專精特新產業學院”。推行“人才共育、專業共建、資源共享、科研共促、師資共培”的校企合作機制,企業捐贈超過2000萬元的設備,校企共建生產性校中廠“先進半導體測試基地”和“先進半導體設計與應用”產學研平臺,聚集校企的優勢資源,培養集成電路產業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校企打造產教共同體。學校與世界頂尖精密加工企業喬治費歇爾精密機床有限公司共建GF智能制造創新實踐基地,校企雙方投入價值約3900萬元的高端精密加工設備,引入GF先進加工技術和生產經驗,聯合開展科研創新、人才培養和GF培訓證書認證;與全球著名的精密儀器制造商德國卡爾·蔡司共建蔡司工業質量解決方案應用示范教學培訓基地,校企雙方投入價值約3500萬元的蔡司高端檢測測量設備、軟件和系統,引入德國認證標準和行業標準,按照蔡司精密測量技術要求,面向職業院校師生、企業和社會人員進行蔡司工業質量解決方案操作軟件的培訓考核認證,培養產業急需的高端精密加工檢測技術技能人才。
未來,學校將繼續深耕蘇州智能制造產業,做大做優做強智能制造專業,全面加強專業設置、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等內涵建設,全面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努力建設與蘇州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提升服務發展貢獻度。(馬延文)
來源:《新華日報》 2023年11月1日 第15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