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牢記“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精神,堅持“立足徐州、服務江蘇”理念,聚焦區域、縣域產業,以“多元共建、協同共治”為建設宗旨,積極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科技創新引領”的可持續發...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牢記“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精神,堅持“立足徐州、服務江蘇”理念,聚焦區域、縣域產業,以“多元共建、協同共治”為建設宗旨,積極探索“產教深度融合、科技創新引領”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廣泛整合優勢資源,接通產業謀升級、融通地方促發展,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服務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水平持續提升。
聚焦產教融合,創新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完善政、行、企、校共建徐工職院理事會機制,積極吸納海爾集團、徐工集團、復興集團等500強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加入理事會;在理事會模式良好運作下,組建東方雨虹、吉利汽車、化工本質安全等9大產業學院,成立全國化工安全、全國建筑防水、全國高分子材料(橡膠)3大職教集團,為推動產教融合、人才培養、產業鏈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載體作用;東方雨虹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辦學機制、多元化的產業學院管理模式,使專業影響力顯著提升、教學資源得到優化、社會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工業和信息化部“生物醫藥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建設項目的落地,使學校產教融合工作實現了質的飛躍;全國高分子材料(橡膠)職教集團獲批省級示范性職教集團,促進產教融合社會服務影響力的穩步提升。
共建“一園三院一中心”(大學科技園,新沂學院、產業學院、服務產業發展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匯集各方資源,探索出理事會指導下的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新路徑。打造“開放、多元、共享、共贏”區域產教融合信息交流平臺——“徐州工院理事會校企聯線”,整合政行校企優勢資源和發展需求,實現學生就業和企業招聘、學校成果發布與企業創新需求兩個“面對面”,推進地、校、企、生等有效互動。
以創新引進模式、創新培養模式和創新使用模式“三個創新”打造高端人才校地“引培留用”機制,構建校地、校企共享人才引進模式,以項目為載體提升團隊總體業務水平,深化校企人才“雙聘”“互聘”共享。
深化校地合作,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學校與徐州市鼓樓區共建省級大學科技園,形成“區校共建、三園一體”發展模式,產業園示范引領、科技園創新驅動、創業園跟隨成長,引領園區高效賦能“智改數轉”全面系統地開展創新教育實訓實踐和創新成果孵化工作,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產業發展“三位一體”創新水平,加強并深化多元合作和創新扶持,打造成為集“創新服務、實踐訓練、成果展示、資源對接、孵化轉化”五位一體的創新孵化綜合服務區,成功孵化40余家大學生創業企業并部分入駐新沂開發區,促進教育體系與產業體系、社會體系、科技體系有效對接,成為科技創業的承載地。學校與新沂市政府共建新沂學院,依托江蘇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在推進職業院校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方面,形成了“打造1個平臺、筑夢1個訴求、扮演4個角色、運用4個手段”的“1144”模式,助力新沂打造成為“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徐州工業第一縣”,在助力政府留住技能人才、幫助企業培養適配型員工、促進中職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解決技術難題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新沂學院中-高-本貫通培養體系初步形成,在校生達到10個班級、200余人,聯合解決企業技術難題23個,博士雙聘12人,面向企業員工每年開展培訓1000余人次,助推學校職教本科建設和新沂市國家級、千億級經濟開發區定點項目培育,成為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
打造創新服務平臺,構建科創發展新格局
學校搶抓機遇,積極打造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技術轉移中心、省級產業園區等眾多國、省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構建“平臺+團隊+項目+成果+轉化+產業”全鏈條科技創新發展服務體系。
“引培留用”校地校企共享人才引進模式的創立,培養了一批“知政策、精技術、懂金融、通市場、擅轉化”復合型混編科技創新團隊和柔性項目團隊;瞄準江蘇省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大力提升技術研究能力,4項國家級科研項目,4次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3次獲批省級高等學??萍紕撔聢F隊;依托省級技術轉移中心對科技成果和企業需求精準有效配置,借助技術轉移有限公司的市場化運作和政行企校理事會平臺,讓多主體、多要素交叉融合,構建多元立體科技創新發展機制;發展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省級大學生創業基地,依托各種創新要素的集聚搞“試驗田”,解決產業孵化落地問題;利用省級研發平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平臺等新型研發機構,跨專業打造教學創新團隊和服務產業發展研究院所,有效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建成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技術轉移中心、省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區等,通過打造“技術超市”服務模式,催生出多層次的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實現研究成果最終落地。
瞄準科教融匯,將國、省、市級研發平臺與國、省級團隊捆綁建設,通過統籌規劃、相互支撐、資源共享,打造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平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優秀科技人才引領作用并形成合力,激發校地協同創新發展的動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3年10月11日 第07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