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令人陶醉在《開學第一課》中,我感受到“強國復興有我”,去體會祖國的富強繁榮,日新月異
盡管新學期已開始,但關于“開學第一課”的感慨,依舊在各校同學中激蕩。日前,記者收集了部分學校同學的觀后感,千言萬語、百感交集、躊躇滿志,是每一位同學的真實寫照。
省鎮江中學:
中華文化,令人陶醉
在《開學第一課》中,我感受到“強國復興有我”,去體會祖國的富強繁榮,日新月異。
在第一課中,探尋中華文明起源,《儒藏》工程艱巨且充滿挑戰性,讓我們體會到薪火相傳的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我們在這里進行“千年畫中游”,看“寒江獨釣,孤雁北歸,空谷幽蘭”的美好畫卷,感受極致東方美學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在這里探訪神奇物種,感受自然之美,在這里探索宇宙奧秘。
在第一課中,追逐前輩的腳步,感動于湯一介老先生為了《儒藏》工程用盡畢生心血;敬佩魏巧、趙亞夫利用現代農業管理模式,倡導生物多樣性農業,實現鄉村振興,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了一份光和熱;贊美航天員不斷探索未知世界,不忘初心,保持上進、好奇的精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責任。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接過前輩的大旗,志存高遠,奮勇向前,努力學習,自立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中華文明的智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開創美好未來。高一(1)班 王睿涵
使命在肩,不容懈怠
在這里我們見證了歷史的歲月悠長,科技與人文的完美結合,自然生態的無限奧秘,人類思索創新的無限潛能。
中國科學院工作,土壤學碩士,這兩個頭銜令無數人望塵莫及。可即使這樣魏巧也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回到了田間,從頭開始。從一開始的播種大部分被鳥吃掉,到現在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管理。趙亞夫爺爺幾十年如一日奮斗在農業第一線,帶領戴莊村脫貧攻堅,改頭換面。那幾句話便說明了當年的苦楚,但哪是那么容易解決的。
今天的課,讓我更加真切感受到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建設家鄉,建設祖國,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為之奮斗,做出屬于自己的奉獻。高一(8)班 沈昱萱
省鎮江第一中學:
當如前輩,努力學習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科技農業闖進人們的視野。《開學第一課》將鏡頭轉向了我的家鄉鎮江,站在農業角度看這片寧靜富饒的土地,心中滿是感慨。
80后新農人魏巧,離京回鄉,將現代科技帶入傳統農業,使其摩擦出高產的火花;62載與土地相伴,將論文書寫在萬頃糧田,這是趙亞夫對這片田野最真摯的守護。
時代浪潮滾滾,科技發展不絕。站在世紀的最好觀景臺,作為新時代的我們,當向前輩學習,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將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高二(1)班 劉思涵
少年強 則國強
萬事開頭難,一個好的開端可以激勵我們更好地學習,幫助我們在新的學期樹立新的目標,養成新的習慣,踏上新的征程。《開學第一課》能很好地幫助我們在步入新學年時種下夢想的種子,我相信這顆種子在未來的某一天終將在秋高氣爽的九月結出累累碩果。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包羅萬象,上至宇宙星空,下至田間地頭。在節目中,我感受到革命烈士的愛國情懷,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感受到蒼穹之上的高深莫測,更感受到了泱泱華夏的國富民強。魏巧的下鄉,曹臻的堅持,這些人是當今社會青年人的縮影,也正是這一個個縮影才有了今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少年強,則國強。《開學第一課》不僅向我們展示了當今的中國,更給我們在學校學習前上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課。高二(2)班 魏士軒
以熱血青春書華章
今年的《開學第一課》以“強國復興有我”為主題,邀請“八一勛章”獲得者、時代楷模、航天員、科學家、文化學者、一線勞動者代表等登上講臺,教育意義非凡。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80 后返鄉創業“新農人”魏巧。2017 年,身為土壤學碩士的魏巧和農學博士丈夫,分別辭去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的工作,來到家鄉的農田上,成為國內最早一批數字化農田種植的探索者。6 年過去,他們探索出一條數字化引領的現代農業管理模式。
魏巧給我們上的這節田地上的課讓我受益匪淺。我深刻意識到了農業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以及科技創新對于年輕人的重要性。身為新時代高中生的我們更應該腳踏實地,學習新農人魏巧甘愿平凡、為國效力的精神,以熱血青春書寫百年華章,以滿腔熱忱鍛造未來輝煌。高二(3)班 田曦彤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