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鎮江市特教中心無人機選手榮獲全國大賽一等獎
“雀鳴嘖嘖崔崔,白蓮道邊翻車,黍粟撒地,牡牛折角,收斂不盡,相呼往啄……”相傳,孔子的學生公冶長,精通鳥語,可以與各種鳥類交流;在鎮江市特教中心,同樣有一群優秀的師生,他們也可以與盤旋在空中的“飛鳥”溝通,大展風采——在日前結束的第七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中,鎮江市特教中心代表隊張悅(女)、張天賜(男)兩名選手榮獲一等獎,創造新成績的同時,也實現了全新的突破。
優秀——兩位選手能在全國大賽中斬獲一等獎,扎實的功底自然無需贅言;
感動——作為本次大賽唯一的殘障學生代表隊,想要脫穎而出,無疑要付出數倍于常人的努力和汗水。
近日,記者前往鎮江市特教中心采訪了張悅、張天賜,同時也從指導老師和校方了解到,這場勇奪國賽一等獎背后,凝聚了學生、老師、學校多方的共同努力……
參賽學校7000多所,選手人數達15000人
這是一場高手如云的全國性大賽
7016所學校、2532支代表隊、15000名參賽選手——從這次大賽的一組數據中就能看出,張悅、張天賜兩位選手,最終能夠脫穎而出,個中艱辛,不言而喻。
第七屆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是面向全國中小學生的無人機專項賽事,為教育部批準的白名單賽事之一。
自2017年舉辦首屆以來,已成為我國青少年無人機領域最具權威性、專業性、公正性以及影響力的全國性比賽。本屆大賽的參賽選手是歷年最多的一屆,達15000人,所有選手經過市賽、省賽近10萬初賽選手中選拔出來。
用高手如云來形容這屆賽事毫不為過,而張悅和張天賜不僅需要面對諸多強手,身處無聲世界的他們,還需要克服自身的聽障。令人欣喜的是,兩位選手并沒有畏懼,而是賽出了殘障選手的風采。
愛好非常廣泛,性格也很開朗
兩位選手“無聲勝有聲”
性格開朗,彬彬有禮——如果不是需要通過手語老師翻譯和記者進行溝通,很難看出張悅和張天賜兩位同學處于無聲世界,生理的缺陷并沒有影響這兩位同學的心態。
張悅是鎮江市特教中心聾高二年級學生,她“告訴”記者,自己是一個自信、開朗、友好、積極向上的女孩,興趣很廣泛,不僅喜歡無人機,還對攝影、旅游有著濃厚的興趣,曾經還在我市首屆殘疾人職業技能比賽中,獲得學生組攝影項目第3名。
同樣,張天賜也是一個活力十足、積極樂觀的小伙子。來自鎮江市特教中心聾高一年級的他,熱愛羽毛球,擅長無人機技術,曾參加過江蘇省江陰青少年無人機大賽,并獲得一等獎。
指導老師也是一位聾人教師
他們平時訓練要克服諸多困難
鎮江市特教中心這次派出的代表隊,除了選手是聽障人士之外,指導老師李昂也是一位聾人教師。
談到這次比賽,曾經獲得過特教教師“博愛塑魂獎”的李昂感觸頗深:“選手們每天下午4點放學后,便主動去找我拿鑰匙,然后去學校體育館擺放場景的工具。一吃完晚飯,立即就去場館進行訓練。參加比賽前,他們也跟我提到心理緊張導致發揮不穩定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我專門設計了多種比賽中的假想困難情境,經過許多天的特別訓練,兩位同學的訓練成績穩定了,自信心也隨之提升不少。”
這支特殊的代表隊在日常訓練中,需要克服各種困難。由于都是通過手語溝通,所以他們經常要在訓練中,頻繁地放下手中的無人機和遙控器。
“拿起、訓練、放下、用手語溝通、再拿起、再放下……”光是這么一組簡單的動作,代表隊在訓練過程中就重復了無數次;不僅如此,由于聽不到聲音,所以就需要通過眼睛不斷地跟隨無人機進行判斷和調整,久而久之,眼干、頸椎痛也成了代表隊成員的“通病”。
此外,飛行器失去控制、失靈、碰障礙物不理想等常態化困難,也是選手們需要一一翻越的“大山”。
就這樣,這支處于無聲世界的代表隊,用“愚公移山”的堅持不懈,以唯一一組殘障人士選手的身份,取得了一等獎。
校方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
獲獎的背后是齊心協力
除了師生齊心訓練之外,這次獲獎的背后,也離不開鎮江市特教中心的全方位支持。學校黨總支書記吳善亮告訴記者,多年來,學校一直堅持建立“名企工作坊”“名家工作室”等實訓、實踐基地,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邀請企業老板、職教名師、技術工人走進校園建立實訓點,為師生開展專業培訓,指導有特長學生加快專業提升,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脫穎而出。另一方面走出校門與企業融合,在超市、美甲店、洗車坊等愛心協作聯盟單位建立了實習基地,并根據企業需要對學生開展訂單式培養。
“學校無人機訓練隊建隊1年多,已有多名運動員走進市級、省級賽場。”吳善亮告訴記者,“作為聾人參賽選手,兩名同學能取得如此好成績來之不易。他們在學習理解無人機知識、比賽規則、比賽戰術技巧等方面,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艱辛努力。他們充分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在聾人教練李昂等老師精心而耐心的指導下,克服重重困難,刻苦訓練,終于從千百次失敗中一步步走向進步和成功。”
“我們也能像正常人一樣拼搏和努力!”
獲獎最大的收獲,是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采訪中,記者深切感受到,無論是指導老師還是參賽選手,作為殘障人士的他們,通過在學校學習知識和普通人同場競技,收獲的不僅僅是獎項,更多的是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這些信心,不僅會讓他們對人生有更好的規劃,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帶著尊嚴融入社會。
“雖然我們在生理上有缺陷,但并不會影響我們開心快樂地生活。”張悅告訴記者,“老師和學校,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和鼓勵。這次比賽,也讓我們收獲了很大的信心,我堅信,我們也能像平常人一樣拼搏和努力,我們的生活也一定會美滿幸福!”
結束采訪走出教室時,柔軟的陽光透過欄桿灑下,李昂、張悅、張天賜幾位師生迎著陽光前行的樣子,也如平常人一般開朗和快樂。
(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