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是包信和與施正榮院士的母校,現在這兩位院士都在從事綠色發展相關的研究,我們就以此為契機,開發了‘品讀院士’系列校本課程,希望學生在以院士校友為傲的同時,也以他們為榜樣,關注綠色生...
“我們學校是包信和與施正榮院士的母校,現在這兩位院士都在從事綠色發展相關的研究,我們就以此為契機,開發了‘品讀院士’系列校本課程,希望學生在以院士校友為傲的同時,也以他們為榜樣,關注綠色生態發展,以此在他們心中種下綠色的種子。”談及學校的綠色教育,揚中市同德中學副校長戴赟云經驗十足。
用榜樣的力量,在潤物細無聲中培養孩子關注綠色生態。戴赟云告訴記者,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加強學校生態文明教育,主要還是要通過學科課程滲透和校本課程開發,抓好課堂主陣地。“因此我們堅持以立足課堂、了解知識、增強意識、提高實效為指導思想,在不增加課時,不增加學生負擔,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積極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教學。”
一方面,在國家課程中滲透綠色生態思想。學校對《語文》《英語》《道德與法治》《生物》《地理》等教材中關于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進行系統整合,將零散的內容系統化,深入挖掘其育人價值,使學科教學與生態文明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生態文明意識,達到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
戴赟云舉了兩個例子,在教學《大自然的語言》時,教師帶領學生感悟文中滲透的物候知識,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環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美術課上,指導學生以“回收利用”“環保標識制作”等為主題進行藝術創作,提升學生環保和節約能源的意識。
另一方面,在校本課程中將綠色生態理念落地生根。“我們會引導學生探究兩位院士校友的研究領域。”戴赟云介紹說,會引導學生關心包信和院士從事的新型催化材料和能源清潔高效轉化過程的研究,施正榮院士關注的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同時依托兩位院士校友精神,開發了以科學家精神為核心的品讀院士校本課程體系,圍繞“走近院士”“院士品讀”“院士與我”3個主題編印校本教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態相關的院士及其研究領域,增強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知、觀察、分析、思考能力。“在此過程中,融合科技教育,提升學生生態文明科學素養。”
在課程設計上“潤物細無聲”的同時,同德中學的校園環境也充分體現了該校的綠色生態文化。據介紹,學校占地22678平方米,其中綠化面積12712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55%以上。近年來,學校不斷在教室外擴大花草樹木的種植面積,豐富種植品類。教室內,各班也在開展自助綠化,教室內賞心悅目,內外雙修,整個學校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一片生機勃勃。
“環境被無聲浸潤的同時,也離不開有形的提醒。”戴赟云告訴記者,學校除了注重在宏觀的校園環境建設中滲透生態文明教育理念,還特別注重通過一些細小的提醒,喚醒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比如,學校的宣傳欄,會根據植樹節、學雷鋒紀念日、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契機張貼各類主題宣傳畫;學校食堂會張貼“光盤行動”“節約糧食”等標語,草坪處豎立有學生自制的環保提示牌,垃圾回收處設置分類垃圾箱并設置“垃圾分類益處多,保護環境靠你我”宣傳板……把校園的每個角落都變成了生態文化教育的大展臺。
近年來,學校綠色榮譽滿滿,先后獲得“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科普教育基地”“鎮江市綠色學校”“鎮江市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鎮江市文明校園”“鎮江市平安校園”“鎮江市級節水型學校”等榮譽稱號。未來,同德中學將進一步完善家校社協同機制,探索生態文明教育與勞動教育融合的途徑,落實雙碳行動,把生態文明教育全面融入學生成長全過程,讓生態文明教育之花在院士母校絢麗綻放。(單杉)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