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高校對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對于高校來說,網絡化、信息化既是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是工作開展的挑戰。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將學生作為管理工作的核心,并以信息技術為手段...
近年來,高校對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對于高校來說,網絡化、信息化既是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是工作開展的挑戰。信息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將學生作為管理工作的核心,并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結合時代發展進行創新,才能保證管理的整體質量。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在確保落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同時,積極嘗試運用信息技術,與時俱進地創新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搭建平臺,更新設備,夯實基礎
要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創新,成熟的物質、環境、心理條件都是必要的支持。高校師生都養成了信息設備運用的相關習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雙方都有比較強的心理接受能力。在此基礎上,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借助信息化手段為學生管理工作創造了各項條件。學校以信息技術為媒介,通過手機、電腦等一系列電子設備有效獲取信息,充分搭建電子平臺,為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創新管理提供了基礎。互聯網有大面積覆蓋及高速傳播的特點,學校積極完善信息化建設,不斷更新電子設備,為高校創新學生管理提供了技術條件。
近年來,學校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不僅重視硬件設施的建設,還注重軟件設施的完善,確保信息設備的正常運行。學校建成了集校園網絡、手機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于一體的移動信息服務平臺,通過多種途徑及時發布學生管理相關信息,及時處理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實現理念、模式、手段“三個創新”
在信息化時代,社會對高校學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技術逐漸完善的背景下,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將信息技術作為管理開展手段,對高校學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進行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傳統教育管理模式以教師為核心,教師是管理者和信息發布者,學生則單純是被管理者。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對學生管理理念進行了積極的創新,將學生作為管理核心,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及自我管理能力。同時,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實現了管理和教育的雙贏。
傳統高校形成了以教師為主導、以班委會為主體、信息層級傳遞的塔形管理模式。江蘇護理職業學院積極創新管理模式,運用信息技術構建管理平臺,實現班主任與每一名學生之間的即時交流,快速傳遞信息;采取扁平化組織結構模式,減少了信息傳播的層級,充分發揮被管理者主動參與管理的積極性,滿足了信息化時代管理模式轉變的要求,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在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充分關注學生個體需求,創新手段動態溝通,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發展規劃,實現了精細化管理。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建設在線學習平臺,實現了教學資源共享、在線答疑、成績查詢等功能,使學生學習更加便捷。隨著學生管理手段的不斷創新,江蘇護理職業學院的管理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管理效率不斷提高,提升了學生管理的工作質量和水平,充分滿足了時代發展的要求。
提升教師信息化素養
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培訓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更好地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開展管理工作,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此外,江蘇護理職業學院還通過不同途徑向教師提供學習機會,并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學習交流活動,教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輔導,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滿意度。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開展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管理效率,在此過程中,學生管理工作人員的專業水平、綜合素質尤為重要。在信息化時代,專業水平較高的管理人員和綜合素質較強的管理團隊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在管理過程中還十分關注教師自身素養的提升,尤其是教師信息化素養。結合高校教師隊伍年輕化的現狀,江蘇護理職業學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師管理能力培訓,定期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并取得了較好的管理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江蘇護理職業學院還試行了團隊化管理模式,保證學生管理者之間可以借助信息平臺協同開展管理,在分享管理經驗的同時,加快高校學生管理團隊的成長速度。
隨著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各種現代化教育手段在教育管理之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信息化時代對學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對學生管理工作進行創新的必要性。在此過程中,江蘇護理職業學院充分重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在不斷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從意識、模式和手段等不同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其他高校借鑒和學習。(張瑋瑋)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23年5月31日 第07版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