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主辦的第四屆城市與工業安全國際會議舉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名專家線上相聚南工大,進行了學術交流與分享,為提升城市與工業安全科技水平貢獻智慧和力量。
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如何有效提升城市安全效能,避免、減少或減輕災害影響,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日前,由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主辦的第四屆城市與工業安全國際會議舉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名專家線上相聚南工大,進行了學術交流與分享,為提升城市與工業安全科技水平貢獻智慧和力量。
打通關鍵節點,強化韌性城市建設
“韌性城市是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構建安全保障型社會發展的新范式。”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范維澄教授認為,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內部風險源的災變與外界不可抗力綜合作用,會使城市運行系統內部的問題被連鎖放大。他認為,基于公共安全體系框架構建安全韌性城市,能使城市有效地抵御內外部風險對城市運行的沖擊和壓力,在遭受重大災害后仍然維持其基本結構和功能,并能在災后迅速恢復和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
范維澄表示,為更好地統籌城市發展與安全之間的關系,應從科技、管理、文化三方面強化韌性城市建設,打通制約城市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的關鍵節點,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構建安全保障型社會發展的新范式,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科學智能應急,將風險“扼殺”在搖籃里
“目前,我國城鎮燃氣安全管理存在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不夠、行政法規政策不完善、缺乏強有力的一體化監督機構等多方面問題,而這正是燃氣行業安全管理面臨的主要痛點和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應急管理部油氣生產安全與應急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來斌教授認為,必須采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推動風險監測預警、應急指揮、通信保障、“互聯網+監管執法”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各類災害事故應急處置與救援裝備體系,推動‘科技強安’‘科學應急’‘智能應急’建設”,從而助推產業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
西安科技大學副校長鄧軍教授針對儲能電站、電氣柜等有限空間滅火延遲的問題,“解鎖”有限空間的環保無壓溫敏微膠囊滅火技術。“將制備的溫敏微膠囊無壓滅火劑填充于不燃玻璃纖維載體中,制得溫敏微膠囊無壓滅火繩,其觸發溫度為80~150 ℃之間。”鄧軍介紹,現場測試表明,他們的2.0 m長的滅火繩能夠在1.7 s內快速釋放,第一時間消除火災隱患。
美國得州農工大學帕斯曼教授,分享了能源轉型以及電力、氫氣的大規模使用給工業和社區的未來安全所帶來的挑戰。報告介紹了危險識別方法獲得的傳統設備和人為因素中的弱點,及其對能源技術轉型新型設備的影響。得州農工大學汪慶升副教授針對金屬有機框架物合成中合成效率有限、所需危險溶劑量大的問題,進一步提出了一種安全高效制備金屬有機框架物基-聚合物納米復合材料的方法。
多學科交融,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
“風力發電機組葉片容易成為雷擊火災起始或機艙火災延續燃燒物。” 南工大尤飛教授課題組介紹了風力發電機葉片材料可燃性評價和火災危險性評估方面的研究內容,詳細描述了不同強度火源條件下葉片熱量和煙氣釋放特性。周汝教授課題組介紹了一種微膠囊型阻燃劑。氮-磷-硅阻燃劑在阻燃性能,熱穩定性能,成炭性能等方面顯示出了極大的優越性,將其應用于高抗沖聚苯乙烯進一步提升了高抗沖聚苯乙烯材料的實用價值。王蘇盼教授課題組介紹了受限空間內儲罐受熱沸騰爆炸方面的研究內容。“對受限空間內熱泄漏進行更好地了解,有助于應急搶險人員進行預先風險評估。”
據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潘勇教授介紹,此次國際學術會議共有11場大會特邀報告、4個特邀主題報告, 50余個分會場學術報告,近萬人次訪問了會議直播網站。會議主題之一消防安全研究一直是城市與工業安全領域的學術難點和熱點,此次聚焦消防安全的專題投稿48篇。
南工大蔣軍成校長指出,城市與工業安全作為公共安全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涉及土木、化工、工程熱物理等多個領域知識的學科交叉問題。南工大安全學科緊密結合國家與行業重大需求,在危險化學品安全、化工過程安全、新能源與新材料安全、公共安全與應急管理等方面具有鮮明特色與優勢,形成了“大安全、大應急”的學科發展布局,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蔣軍成表示,這一次的活動,旨在釋放學科勢能,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治理框架,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推進江蘇省域安全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力爭為全國安全生產與應急管理科技進步與能力提升打造“江蘇樣板”。
通訊員 楊芳 王靜虹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陶善工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