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南信大氣象和水文專家。專家表示,目前,氣象部門正在通過雷達預測、人工智能演算等多種途徑,加速...
暴雨、大風、高溫熱浪……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如何在極端天氣頻發的背景下,掌握防災主動權?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主題為“早預警、早行動:氣象水文氣候信息,助力防災減災”,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南信大氣象和水文專家。專家表示,目前,氣象部門正在通過雷達預測、人工智能演算等多種途徑,加速升級預報準確率,以便更好地服務大眾。
圖源 視覺中國
極端天氣頻發,氣象預報僅“預測天氣”不夠用了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國各地都領教了天公的“突變”: 2021年7月中旬,河南省鄭州市連遭暴雨襲擊;同年10月,“山西暴雨”又頻頻登上微博熱搜。臺風“煙花”7月登陸后,在江蘇停留約37個小時,造成了全省平均220.9毫米的降水量,下了約往常一年整個梅雨期的量。
專家告訴記者,暴雨和大尺度的海洋異常有關。近些年頻頻上頭條的“暴力梅”,產生的原因有多種,甚至還跟全球氣溫變暖有關。簡單來說,在北極上空常年盤踞著極地渦旋,這是一種存在于極地高空的冷性大型渦旋系統,控制著極地極寒氣團,起著“禁錮”冷空氣的作用。但由于全球變暖,北極地區溫度上升,與赤道低氣壓之間的溫度差降低,這就導致極地高氣壓到赤道低壓之間的氣壓梯度力改變。氣壓梯度力影響著空氣的流動,原本穩定的大氣環流形勢產生擾動,這就使得冷空氣容易“偷偷溜走”,在此過程中遇到較暖氣團就會觸發強對流天氣。此外,全球增暖引起的海冰減少還可能導致出梅偏晚,增加梅雨期間的降水。
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讓不少人認識到,氣象預報僅“預測天氣”不夠用了。世界氣象組織也表示,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世界上許多地方的極端天氣、氣候和水事件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和強烈。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受到多種相關危害的影響。因此,應加強各國家及地區氣象水文部門、災害管理部門和發展機構之間的協作,重視預警工作。這對于更好地開展防災、備災和救災工作至關重要。
氣象+水文,預報天氣更加“腳踏實地”
南信大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學院院長袁星教授從事的是水文氣象研究,這門學科對于不少人來說稍顯陌生,“氣象預測中,我們不能單純的‘望天’,還需要關注地面的信息。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綠化程度增加、以及人們對大江大河調蓄能力的增強,地面上的水文狀況發生了顯著變化,反過來也會影響天氣和氣候。因此,將氣象預報和水文預報相結合,可以延長預見期。”袁星介紹,世界氣象組織中設有專門的水文機構,“大家越來越重視氣象預報在更多行業的應用,將其應用于水利、農業、能源等領域服務,可以更好的提升服務能力。”
要是能早點知道過幾天南京會不會下暴雨就好了!不少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這么想。袁星表示,極端天氣事件的復雜性給氣象預測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且其對水文過程的影響跟地面狀況關系密切。“舉個例子,雨落到地面上,雨水怎么‘分配’,會流向哪里,都會影響后續的變化。假如暴雨下的位置稍微偏一點點,可能會對不同的河流產生影響。”
雖然,目前想要滿足市民的愿望,讓極端天氣預測精確到某一個城市,對于現有的短期天氣預報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但科研工作者們已經在衛星和雷達信息的基礎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新的數值預測模式來提高預報的精度。“市民們期待的不同時間尺度的天氣預報,如未來幾小時暴雨預報,或者未來幾天甚至是一個月后的降水預報,都是科研工作者們努力的方向。”
今年夏天,我們會不會再度迎來“暴力梅”?
今年三月以來,我國部分地區再度出現極端天氣:中東部地區迎來大范圍雨雪,而華北、江南局地累計降溫幅度或達20℃,一夜穿越回寒冬。江蘇省首席科技傳播專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智協飛教授在查證相關信息后告訴記者,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從去年12月開始的:2021年12月-2022年2月這3個月,每個月都出現了一些極端天氣。如2021年12月我國西南地區、江南西部和中部等地遭受低溫冷害和雪災。而入秋以后,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持續干旱。到了2022年1月份,我國中東部地區相繼出現2次大范圍雨雪天氣過程,部分地區遭受雪災。到了2022年2月份,我國南方地區出現了3次雨雪天氣過程,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多地發生低溫冷害、雪災及洪澇。而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四省出現干旱,蘇北北部部分地區旱情嚴重。
這一結果也讓部分氣象愛好者產生了疑惑,如此頻發的極端天氣,會不會帶來更加嚴重的結果,比如,“暴力梅”是否會再次“卷土重來”?對此,智協飛表示,極端天氣氣候的預測是非常難的,主要是影響因子很多,其各個影響因子的作用也不盡相同。“這一輪的拉尼娜事件結束后,很有可能出現厄爾尼諾事件。但是厄爾尼諾對江蘇的影響很復雜。根據歷史資料分析,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江淮地區夏季降水異常的影響,并沒有顯著的偏澇或偏旱的對應關系。”
鏈接:城市內澇監測,無錫已經先行一步
記者了解到,無錫已經率先使用上了城市內澇監測預警系統。專家告訴記者,這套系統是基于城市積澇水位監測數據、雨量監測和預報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新技術制作的,也是全省第一套基于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城市內澇監測預警系統。系統采用了物聯網智能感知、云平臺、綠色節能等技術, 可進行大規模網格化部署,實現對城市內澇的自動化、數字化、精細化 監測,有效提升政府的防災減災能力,為后續更好地進行城市建設規劃 提供科學依據。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校對 王菲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