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影響孩子身體狀態(tài),不影響孩子學習慣性的保持,不影響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的原則不能丟。
北京2025年高考將于6月7日開考,目前距離高考還有十多天,考前還有三天的端午假期,考前的小長假是外出游玩放松身心,還是認真復習保持緊繃狀態(tài)?老師和家長如何為高三學生做好心理引導和服務?考前是更多關注薄弱學科學習還是鞏固優(yōu)勢學科?針對上述問題,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一線老師、心理專家尋求答案。
高考最后時間節(jié)點,老師們普遍認為考生心態(tài)是關鍵因素。 圖/Ic photo
心理活動與體育活動結合,讓學生釋放情緒
“大多數(shù)考生的心態(tài)還是比較樂觀的,從心理老師的角度來看,既然學生們主動選擇了走上高考的道路,這代表他們都有一定的內驅力,也愿意為之努力。比如我問一個學生怎么看待‘今年高考人數(shù)更多’,他挺爽快地回答‘那高校錄取人數(shù)也多了’。”北京市第十一中學畢業(yè)年級專職心理教師王子堯對記者說道,對考生而言,經歷了一個學年的學習,他們的心態(tài)已趨于平穩(wěn)。
“大家非常清楚都要一起面對高考,各自的困難是一樣的,不會為整體氛圍焦慮,而是更多關注自己的成績。”王子堯介紹,高三學生會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剛升入高三的適應期,當學習強度突然拉滿,對于因為跟不上進度而焦慮的同學,心理老師會利用微課和講座等形式幫助他提升適應能力;第二階段則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提升學習效率;第三階段是加速提升成績期,如今已經進入第四階段,經過一模二模考試,學生們已經對自己的成績有了把握。
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心理教研組長李響也有同樣的感受,“在最后的復習階段,可能會有點‘慌’,不知道有限的時間里是補劣勢學科還是將精力集中在優(yōu)勢學科,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會一方面通過‘一對一’的方式給學生減壓,另一方面通過舉辦全年級的心理減壓活動,讓他們可以釋放和發(fā)泄情緒。”李響舉例,比如讓學生通過呼吸和冥想放松身心,考前睡不著或者考試中大腦突然空白時可利用呼吸訓練法調整情緒。
“心理活動要和體育活動相結合,比如帶領學生們玩背靠背夾球、吹乒乓球比賽、擠壓氣球等活動,讓大家動起來、得到情緒的釋放,同伴合力的游戲也會讓學生感受到‘我不是單槍匹馬的奮斗’。”李響說道。王子堯介紹,隨著“5·25”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的到來,該校已于5月19日舉辦了校級健康節(jié),集章打卡、書寫“考神附體、金榜題名”等積極心理暗示的明信片……這些活動讓孩子們對高中生活進行了總結并強化對未來的期待,“現(xiàn)在學習的權重將回落,身心健康的權重上升,讓學生們有沖勁兒迎接高考。”王子堯說道。
解鎖心理密碼,助力考生提升“四力”
雨點的節(jié)奏在教室中躍動,一場別開生面的“雨點變奏曲”瞬間點燃現(xiàn)場氣氛,學生們的注意力被牢牢抓住,全身心投入當下;“1分鐘鼓掌次數(shù)”實驗,讓學生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身的巨大潛能;“計算小確幸”練習,幫助學生們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棉花糖實驗”則深刻揭示了自控力在目標實現(xiàn)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這些妙趣橫生又極具深意的心理健康活動,是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正高級教師、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心理教研室主任程忠智,近期在各大中學開展心理講座時的精彩內容。
程忠智表示:“在高考沖刺的關鍵階段,能否始終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專注的學習狀態(tài),對考生取得理想成績至關重要。一模、二模成績公布后,部分考生因成績不理想,陷入擔心、焦慮與無力感的情緒漩渦,此時,及時的心理調整就顯得尤為必要。”
程忠智強調,在備考的重要時期,提升學生的“四力”——內驅力、自制力、學習力和戰(zhàn)斗力,是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瓶頸、穩(wěn)定發(fā)揮的關鍵所在。
在學習力的培養(yǎng)方面,程忠智推薦“費曼學習法”。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如吃飯、走路、坐車時,在腦海中對重要知識點進行“過電影”式回顧,通過這種方式將所學知識重新建構,實現(xiàn)知識的升華與提煉。此外,“模擬”和“科學分析模擬題”也是提升學習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模擬”如同熱身賽,能幫助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知識漏洞;而在分析模擬題時,整理做對的題目與整理錯題同樣重要。
程忠智解釋道:“有些題目雖然做對了,但可能是蒙對的,或是模棱兩可答對的。認真總結做對的題目,不僅能提高答題準確率、縮短答題時間,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他進一步建議,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深入分析各個區(qū)的模擬題,探究出題角度和關鍵點,這種自主總結歸納的過程,能讓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收獲遠比單純看老師總結更為豐富。同時,程忠智鼓勵學生每天進行“小確幸”計算,梳理出三件進步或愉快的事情。他介紹,大腦十分奇妙,積極情緒的調動能夠促進多巴胺分泌,讓學生心情愉悅,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考場發(fā)揮的好壞直接影響考試成績。為避免高考時臨場發(fā)揮失常,程忠智給出專業(yè)建議:考生應在考前一周開始調節(jié)生物鐘,確保考試時間段內大腦處于適度興奮狀態(tài);考試時認真審題,遇到容易的題目,要警惕其中的細微變化;遇到陌生題目,需保持鎮(zhèn)定,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分析出題意圖,找準解題突破口。
優(yōu)勢學科發(fā)揮好是關鍵,要把握好考場節(jié)奏
在學科方面,“補齊學科短板”還是“強化鞏固優(yōu)勢學科”是不少學生的糾結之處。對此,北京市廣渠門中學高三班主任、東城區(qū)數(shù)學骨干教師楊若晨認為,在薄弱學科上投入精力已經是前段時間的主要問題,他建議當下不要忽視優(yōu)勢學科的準備,在復習策略上要有所調整。“態(tài)度上不能輕視任何一個學科,薄弱學科雖然提分空間大,但高考在即,把優(yōu)勢學科真正發(fā)揮好是關鍵所在。”楊若晨說道。
如何做到“正常發(fā)揮”?楊若晨的建議是“擺正心態(tài)”“抓大放小”,他常常跟同學講“只要朝著目標努力,即便不理想,也不會差太多”,付出努力一定會提高考好的概率。同時,他提醒學生們在復習時要保持節(jié)奏,將重點放在基礎知識上,抓能力范圍內能拿分的知識,對于短時間內難以得到很大提升的困難題型可以放一放。
“以數(shù)學為主的理科學科來講,既要‘多慮’又要‘自信’,‘多慮’是指要把困難預設充分,不要覺得一定會看到理想的題型,否則在考場上遇到新穎題目時容易亂了陣腳;‘自信’是指切忌妄自菲薄,以數(shù)學為例,乍一看覺得陌生的考題其實是‘紙老虎’,最終考的還是常見的核心素養(yǎng)。”楊若晨建議考生們把握好考場節(jié)奏,既要“準”又要“速度”,“準”是要認真審題,也不能太小心翼翼,耽誤了后邊做題的時間,“很多拿分題沒有時間做,往往是節(jié)奏出了問題”。
楊若晨認為,每個孩子和班級的學情不同,但從學科老師的角度,建議大部分考生在校內復習。“我常說‘平時高考化,高考平時化’,不要打亂學生的備考節(jié)奏。”楊若晨表示,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二模”成績不理想就慌了,想讓孩子在家補,但忽視了孩子在家的學習效率,“不要過度解讀二模成績,有太多同學二模不理想但高考考得非常好,要相信學校、相信老師。”
端午假期考生作息可模擬“高考時間”
今年高考考前還有3天的端午小長假,王子堯建議,學生的作息可以根據高考時間安排,比如假期第一天在考試時間段上午復習語文、下午復習數(shù)學,第二天下午復習英語……以此類推,“在固定時間內讓腦神經活躍起來,有利于暗示自己的生物鐘和高考時間平行。”王子堯說道。
李響認為,這三天不適合旅行,而是要讓作息日常化。她調研發(fā)現(xiàn),在假期中少碰手機的學生可以更快地恢復狀態(tài),因此建議高三考生不要在端午假期中刷劇、玩手機,要保持每天都進行有氧運動。“這三天不能睡懶覺,也別熬夜,千萬不要像之前一樣學習到十一二點,不要讓身體疲憊。”
隨著考試臨近,學生們容易出現(xiàn)心浮氣躁、學不進去的情況,尤其是在假期居家學習時,手機等電子產品近在咫尺,誘惑巨大。程忠智分享了“普瑞馬法則”,該法則被形象地稱為“先酸后甜”。他以吃葡萄為例,先吃甜的,再吃酸的,最后會覺得酸葡萄難以下咽。學習和工作亦是如此,如果先娛樂休閑,等到開始學習時,就會感覺大腦疲憊,難以集中精力。因此,學生不妨先完成學習任務,再將運動、聽音樂等作為獎勵,以此有效約束自身行為,提升自制力。
5月8日,中國疾控中心發(fā)布2025年4月全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哨點監(jiān)測情況,“新冠感染又抬頭”的話題引發(fā)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王子堯建議,除了不要在假期出入人多雜亂的地方,積極的心理暗示也會起到作用。他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會進入“歸因”的誤區(qū),比如考試考不好、關鍵時刻生病了認為自己“運氣差”。“這不過是因情緒不好產生了錯誤歸因,‘學習能力’才是最大的法寶。”
家長要“管住嘴”,避免“三高”
不少家長在高考期間的焦慮程度甚至超過孩子。程忠智表示,高考前后,家長的首要任務是做好生活保障。學習消耗大量能量,家長除了保證孩子營養(yǎng)均衡,還可適當補充維生素B,有助于穩(wěn)定孩子情緒。同時,家長要避免“三高”——高保護、高控制、高期待,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比如讓孩子自主選擇考試期間是住酒店還是住家里,不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保持和諧的親子關系,讓孩子有成就感和歸屬感,才能讓他們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在高考中發(fā)揮出最佳水平。
王子堯則提到了“管住嘴”的策略,“不影響孩子身體狀態(tài),不影響孩子學習慣性的保持,不影響家庭關系的穩(wěn)定”的原則不能丟,不要不停灌輸期許,這會成為對孩子的潛在壓力,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并鼓勵孩子做好他的事情,互不干涉、互相激勵,可以讓考生感受到溫暖。
對于“管住嘴”,李響強調,家長不要把高考作為決定孩子命運和翻盤的唯一節(jié)點,在考前,不聊專業(yè)和大學的問題,以免讓孩子分心,高考完再探討這些。她提到在三個關鍵時間點不要對孩子過激職責。首先,高考第一科非常重要,考后不要有是否發(fā)揮好的憂慮情緒;第二,在所有學科考完后,要照顧和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第三,出分是關鍵節(jié)點,要保障其平穩(wěn)的心理狀態(tài),不能說過激的話,“考好考差,爸媽都會等你回家吃飯,正常發(fā)揮就是好的狀態(tài)。”
“我愿用清華大學校歌中的‘無問西東’勉勵孩子們,一是鼓舞孩子們在最后階段不被外界干擾、專注前行,考到理想學府;二是,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像《無問西東》電影最后說的那樣,‘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愿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楊若晨說道。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