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小學教師 婁小明
《周國平論教育——守護人性》圍繞兩個命題展開論述,一個是當今教育需要關注(孩子的)人性,第二個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守護人性。我讀后撫躬自問,自己能夠守護教育的人性嗎?不由惴惴難安。也許正如周先生所說,哲學永遠是在解決(問題)的途中——“我將永遠困惑,也將永遠尋找”。守護教育的人性也許就是這樣一個難題。
自問一:教師憑什么守護教育人性
我覺得,教師應該更具道德情操。
書中周先生提出,“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誠然,孩子對生命可能會產生同情之心,但是不可否認,這種同情是一種“同病相憐”,沒有從更高的角度去認識和反思生命。J·皮亞杰就認為兒童在認知心理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個“泛靈”的階段,認為萬物皆有靈。而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同情心,更需要同理心,以形成對人性的信仰。所謂同理心,就是和對象站在同樣的位置和角度去看待生命,以形成共通的世界觀。
在我們班有一名心理異常的學生,每當學習材料傳遞過她座位,就會被她一把抓起,不是折斷就是撕破。她常常在課堂上轉過頭去和同學講話,如果對方不理她,就會搶過作業本一把撕掉。有的孩子忍不住,會和她發生爭執,她就會又哭又鬧把課堂搞得一團糟。該怎么辦?家長失去了耐心,對孩子的情況不管不顧。同學比較無奈,有的避之唯恐不及。教師們束手無策,常常為之感到煩躁不安。但是老師們知道,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用最大的耐心去和她接觸。哪怕老師的話她一句話也不會聽,甚至把好心當成歹意,哪怕會有攻擊行為發生……因為,老師們也知道她很可憐,意識無法自控。教師不能像某些同學和家長那樣聽之任之,這是由職業性質決定的,如果用某影片中的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I’m a teacher!”。
教師首先應該具有教育的人性。什么是教育的人性。不是因為孩子的可憐而做出的施舍,就像對流浪的小狗小貓。也不是因為害怕家長的投訴,而一味討好學生。更不是囿于學校嚴厲的管理措施,而強忍胸中的怒火。而是,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人,當你心理出現問題的時候,當你犯錯的時候,當你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也許你沒有相同的經驗,沒有切身的體會。所以,我們需要常常去體驗這種痛苦,體驗你做不出題目的時候,體驗你被推出門外的時候,體驗你將來可能會面臨苦難的時候。這時候,你的同情心是出自內心的,是自發的,是平等的。
所以,要保持教育的人性,首先要從教師做起,教師首先應該做個好人。怎么才能做個好人?周先生在《第一重要的是做人》一文中寫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論幸福還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嚴。”同理,教師怎么才能有這種同理心?也許你沒有那么高的社會地位,也許沒有那么多的物質財富,甚至你本身就深陷不幸而不可自拔。但是這不妨礙你成為一個有人性的人,也不能阻礙你追求幸福。最可怕的是你心中放棄了對幸福的追求,乃至放棄了對高尚的堅守,那么你將會沉淪在自怨自艾之中,而喪失了堅守人性的勇氣。
自問二:如何讓孩子的人性得到覺醒
我們的孩子還在追求人性嗎?我在國畫興趣小組中對學生說,你們首先要做個好人。學生聽了都嗤嗤笑了起來。有的學生甚至在放學的時候學我的語氣,“要做個好人!”各位讀者,也許你對部分孩子的情況有了一些印象吧!
為什么部分孩子會有些不屑,可能這樣的說教他們已經有些聽膩了。聽,某些學生在自我嘲笑,“我就是擺爛!”可能會認為學習和做人又有什么聯系,雖然老師反復講解,“身正則筆正”“品格影響筆墨”,但是學生沒有親生經歷過,有誰會聽從呢?可能這樣的說教和他們的生活有些脫離,所以有些不以為意。的確,作為一名教師算不上功成名就,總感覺有些不夠理直氣壯。也許在實際生活中好人會吃虧,所以難以有說服力。我總想對學生說,現在你們還不懂,但是你們長大之后一定會明白,“好人不吃虧!”但是這樣的預言可能太過遙遠。
怎么才能讓孩子的人性得到覺醒。我認為只有在人和人的交往中,才會感受到人性的力量。人性在哪里?在別人身上,而不在一些規則和獎勵上。怎樣才能讓學生遵守課堂紀律,不是制定了多少班規,也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優秀班集體,這些都沒有直指問題的根本。我認為所有的班規就只有一條,“想想別人”。孔子說得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班級規則都是人和人之間的交往。我們為什么要在課堂上遵守紀律,是因為不能影響其他同學認真聽講,不能影響老師專心授課。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課堂也不是以學生,或者老師為中心,而是以大家為中心,更進一步是以理想人生為中心。所以,當學生做錯事情,每個人都有責任去糾正他,犯錯的同學需要懷著感激的心情去接受這種幫助。假如一名學生不能做到這個基本原則,那么他在很多地方都會遭到拒絕,在很多時間段都會阻礙重重。一旦學生明白這些道理,他還會自我“沉睡”嗎?
推而廣之,孩子的一切行為都能夠歸結到人性。孩子不認真學習,是對生命的浪費。孩子違反紀律,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孩子屢次犯錯,是對自己的放任。孩子知錯不改,是對將來的放棄……讓孩子把眼睛抬起來,看看別人,看看校外,看看自己的人生,這時候,人性可能會回到自己身上。教師要讓學生的某些人性特長建設起來,用人性去引導才能,去迎接未來生活對他們的考驗。國家提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不就是如此嗎?
自問三:我們怎樣去面對教育的人性
周先生對此是悲觀的,他列舉了很多實例,很有說服力。書中楊振寧教授的觀點是樂觀的,他認為“中國大學的教育非常成功”。我認為我們的教育需要這種悲觀,也需要這種樂觀,去共同改善教育的人性。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完善人性,周先生在序言中就談到:“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那么人生的價值是什么?周先生說:“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教育的使命在于“人性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周先生認為,“中國現行教育的弊端有目共睹,事實上已成為民眾受害最烈、怨聲最多的領域之一”。他認為其根本癥結有三:一是教育不公平,二是應試教育,三是教育目標和過程急功近利。這的確是一個事實。
教育本身應該是追求人性的,讓兒童在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接受教育,讓莘莘學子學有所成適應社會的發展,讓學生擁有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這是時代的紅利,也是民主的體現。我的父母親就沒有能夠享受到這種教育的福利,常常心存遺憾。一句“可憐我們小時候沒有讀過書”,讓這種“不幸”顯露無疑。但是為什么如今教育條件好了,但是教育的問題卻嚴重起來了呢?
周國平先生的一些觀點具有實踐意義。怎么做一名教育者?周先生在回答聽眾提問時談到,“現在的教育體制不是某一個學校負責人能夠改變的,我覺得做的最好的就是說,能夠在比較糟糕的大環境里面為學生創造稍微好的小環境,這已經很不容易了!”我覺得這不是周先生的悲觀,而是他的務實。學生有那么多的作業,有那么重的負擔,教師需要做的是,不要為了自己所教學科的成績,而拼命讓學生做作業,拼命出版教輔用書,多想想學生的發展,給學生鼓勵,發現學生的特長,讓孩子能夠更好地發展,這已經是很不簡單了。
怎樣做一名學習者?周先生認為,要做一名“自我教育者”,認為“既然在這種有弊病的教育體制下依然產生出了許多杰出人物,那么,你們同樣也是有可能把所受的損害減少到最低限度的。”所以,學生應該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一是保持“神圣的好奇心”,二是“內在的自由。”看看我們的學生,要么被作業壓得直不起腰來,要么沒有作業就只會瘋玩,這是多么可悲。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在畫命題畫《保護我們的環境》中,居然不愿思考,不愿表達,要知道這是“你們”將要面對的生活啊!所以,需要讓學生的好奇心變得神圣起來,讓我們看到這種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才能讓孩子們自愿學習。
當然,教育者和學習者是一個共同體,如果老師不成為那樣的人,學生又向誰來學習呢?人性的教育,應該是一個整體,我堅信好老師必然能夠培養好學生,好學生必然會催生好老師。教師愛學習、懂禮儀、有人性,應該是推動人性教育的第一動力。
合上周國平的這本書,聯系我們的教育現實,我想自己還需要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