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績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憂。
有人研究了高考狀元們的“身世”,得出來的結果也很扎心。
“教育,說到底就是拼爹媽。”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對這句話有更深刻的認識。
這兩天,各個省份的高考成績都已公布,不出意料,今年的狀元們依舊自帶“主角光環”。
被清華錄取的安徽狀元鄭辰筱,父親是警察,母親經商。小姑娘曾在美國留學,暑假還計劃著去希臘旅游。
以總分734分刷新河北高考歷史記錄的孫浩寧,爽朗帥氣,高中就讀于北京大學博雅計劃里排名第一的石家莊二中。
浙江狀元張楚衣,是學生會主席、校刊主筆,彈得一手漂亮的鋼琴,還榮獲過“瑞安市十佳學生”的稱號。
才子佳人,風采各異。
有人說,步入社會之前,高考是唯一一個相對公平的的選拔手段。但,每個孩子在參加高考前接受的教育,卻是大相徑庭。
在之前刷爆全網的“極限六問”中,有的孩子在聽完問題后自信洋溢地一步步邁向終點,有的孩子垂頭喪氣盯著自己還停在原地的腳尖。
就像黃渤總結的那樣,走到終點的孩子之所以能站在這里,和他們的自身努力并無關系。
超越同齡人的起點,源自父母為他們創造的優勢。
“首都大學生成長追蹤調查”用了5年時間,記錄了4771位本科生的家庭背景和入學前后經歷。
這些本科生分別來自北京的精英大學(北大、清華、人大)、211大學以及非211大學。
調查顯示,精英大學里80%的學生,都來自省級或國家級重點中學,只有16%來自市縣級重點中學。
追溯到家境,層級分化就更加明顯。
就讀于精英大學的學生,有30%來自富裕或者富人家庭,而211大學和非211大學中,家境算得上優渥的只占18.6%和14.6%。
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人的家庭對他的發展起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從最開始的受教育水平,到未來的發展方向,那些家境好的孩子,早已經甩了其他孩子不知道多少條街。
教育,說到底就是拼爹媽。
你若是窮苦之輩,就很難讓孩子能夠接受一流的教育;
你若是魯莽之夫,就不會有一個溫文敦厚的孩子;
你若是懶惰浮躁,你的孩子也只會好高騖遠;
你若是光有錢沒文化,那你的孩子注定不會成為真正的貴族。
你的格局,決定你孩子的高度。
有位學者曾組織過一場活動,他邀請了幾十位在教育孩子上受困的父母,請他們認真思考自己和其父母性格的優、缺點,并客觀地在紙條上一一列舉出來。
當人們冷靜下來,認真地去思考這個問題時,他們發現,自己的脾氣和性格,與其父母的相似度簡直驚人。
回過頭再看看自己的孩子,面對的仿佛就是童年時期操蛋的自己。
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是未來的家長。
也許你不愿意承認,可事實上,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深入骨血,你的孩子無法擺脫你的影響,他們的行為里永遠藏著你的影子。
有則笑話如是。
說有個孩子在學校,總是因為一丁點矛盾就和同學打架,被叫了家長。
孩子他爸一到學校,二話不說掄起巴掌就開打,邊打還邊說:“你個兔崽子,到底跟誰學的,遇到事兒就不能不動手嗎?”
笑罷,想起之前參加孩子的家長會,對有位老師說的話印象深刻,他說,你孩子在學校的樣子,就是你的樣子,我看到孩子就知道你們的家庭。
一句話,醍醐灌頂。
訪談節目《面對面》里,董卿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你應該努力去把自己變得更好,在他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有愛也有尊敬,可以從你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豆瓣上有個十萬多成員討論的小組,叫:Anti-Parents 父母皆禍害。
這名字乍一看言辭尖銳,大逆不道,但其實這里都是一群在父母子女關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人,有高中生,有大學生,甚至還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
他們在小組創建宣言里面寫:反對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積極手段,我們不是不盡孝道,只是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無知、束縛和戕害。
帖子不抨擊、丑化父母,只是平靜地敘述事實。
@蝶語:我媽是農村婦女,小時候,我就是在我媽的謾罵和侮辱中長大的。她罵我爛貨、賤人,不堪入耳,卻又無力反擊。長大后,我變得刻薄,時常也對她口出臟言,我可能不配得到愛。
@ZYH:我性格內向,不善交際,他們為了逼我多與人交往,常說我以后結婚的時候沒有朋友來幫忙,甚至家里辦白事也不會有人理睬,這句話像詛咒一樣壓在我心里,想哭。
@winetsui:當我媽跟我埋怨自己不容易的時候,我想我們的關系是和解了的。但她留在我心里的傷疤還在,以至于現在我的女兒一讓我生氣的時候,我腦海會浮現很多罵人的話,我瞬間明白,那都是我媽小時候罵我的詞。
知乎上有個網友評論,這個世界有很多愚昧、貪婪、歹毒、心胸狹隘、狡詐多疑、好高騖遠、膽小怕事、暴躁魯莽、仗勢欺人的人......難道他們做了偉大的父母,這些劣行和缺陷就一夜之間消失了嗎?
并不會,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自己孩子面前最真實地展現著,身體力行地傳遞著。
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就是——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你什么樣,你孩子就什么樣;你的眼界,決定著他邁出的腳步;你的行為,就是勾勒他人生的畫筆。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做過一次演講,他說:
“我的父親是個木工,是個專家。有時候幫別人架大梁,人家都請他喝酒,一喝高興了就不收錢。
因為往家拿不回錢,我母親就和我父親打架,但我父親從來不還手。我從父親那里學到,任何時候都不傷害我的母親。
而我母親帶給我的東西更多,有次下暴雨,我們一家四口人把鄰居家曬著的玉米、稻谷全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們家的時候才發現那些稻谷全淋濕了。
我的父母不識字,但是父母身上的優點我耳濡目染,成為我做人的準則。”
孩子在18歲之前,家庭教育的影響比例超過60%,而學校的教育只占30%,剩下的那不到10%,來自社會教育。
當你的孩子無事生非,調皮搗蛋,別人不會說老師沒教好,只會說“這個孩子沒家教,有其父必有其子”。
東野圭吾在《時生》里寫道,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么樣的牌,你都只能盡量打好它。
不是寒門難出貴子,而是父母的寒門思維,限制了孩子的前程。
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為獨立自強的人,那也請你不要甘于懶惰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