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震驚調查:30年1000余高考狀元下場悲慘,無一成為行業領袖。教育為什么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
中科院震驚調查:30年1000余高考狀元下場悲慘,無一成為行業領袖。
教育為什么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
01
高考狀元有用嗎
請看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不僅如此,他們還有另一個調查結果:
全國100位科學家、100位社會活動家、100位企業家和100位藝術家,除了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系外,其他人所獲的成就和學校教育根本沒有正相關關系。
這說明了什么?
事實一:1977年以來,全國34年的高考狀元(高考分省計分,3300名÷30個省市區÷34年≈3.2名,應該一個沒漏啦),都沒成為社會活動家、或企業家、或藝術家,也沒在任何一個行業成為領軍人物。
事實二:不知科學家的工作屬不屬于一個行業?如果屬于,那就意味著:高考狀元們也沒成為一流科學家。
事實三:社會活動家、企業家、藝術家能獲成就的大小跟他所受的學校教育并非正相關——即是說,學習成績優秀的不見得能成這些“家”,而學習成績不怎么樣的則不見得不能成這些“家”。
事實四:科學家的成就與學校教育有一定關系——“一定關系”是多大的關系?強正相關、弱正相關、不同層次的科學家正相關程度不同?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讀書的時候成績并不怎么樣,而且這樣的例子還不少。
綜合結論:中央教科院院長袁振國教授認為:“創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來的。”請注意:此中的“教育”是指“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到2011年6月的教育”。
02
這幾十年的教育怎么了?為什么培養不出創新型人才?
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先生說:“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一階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要不遺余力地把所有的時間用于升學準備,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全部由教師負責填滿,學生在家時間比如雙休日,則基本由家長負責填滿,這個原因不僅是教育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社會造成的。”
可見全社會聯手放出來的應試教育魔鬼是扼殺創新型人才的重犯!
03
30年1000余高考狀元的悲慘下場
中國相關機構對中國從1977年到2006年30年間1000多位“高考狀元”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么多曾經讓人驚羨的高考狀元,卻沒有一位成為頂尖人才。他們如今都過著平凡的日子,職業成就遠低于社會預期。
筆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首先,他們成為高考頭名,只是應試教育會作題的“狀元”而已,只能說明他們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學習計劃性較強,但是在動手操作能力還是創新能力方面沒有得到多少反映。也就是說,高考只是有限度地反映了學生學習應試能力,而應試能力不能衡量一個人在其他方面的發展能力。
其次,高考狀元們喜歡在學習知識中追求完美無缺,追求無所疏漏,在考試中過分看重分數,使思維處在了僵化的神經質般的模式上。
第三,許多高考狀元們對來自上方的指令,往往能夠苛刻地按要求完成,而在完成任務時往往缺乏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思維是對來自應試教育做現成試題而又想獲得完美答案的一種重復。
第四,高考狀元們只是在應試上取得了暫時的成功,而他們卻又往往以這一次成功引以為一生的驕傲。過分地回顧過去,卻喪失了以后為更高遠目標努力的動力。
第五,高考狀元們的家庭背景往往不太理想。他們在學習上心無旁騖,夢想擺脫某種困境。一旦實現理想,卻又陷入了沒有目標的窘境,而在就業上卻又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更為理想的指導,結果好多人也就聽天由命。
04
我們的反思
一所學校看得見的是校園,看不見的是共同的價值觀和師生的行為方式
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常說,他在科學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時候不僅學習科學,也學習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期間,錢學森除了參加美國物理學會、美國航空學會和美國力學學會之外,還參加了美國藝術與科學協會。他曾多次感慨:“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夫人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我們當時搞火箭時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們交談時產生的。”
是的,科學和藝術是永遠連在一起的,誠如錢老說的“這些藝術里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的理解,豐富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
幾位成功的學習者還有一個共性:平時最喜歡的事都是讀書。讀書使人智慧。在美國加州一所小學的圖書館里,我曾看到這樣一幅標語:你讀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越多,就會變得越聰明;你越聰明,你表達思想的時候,你的聲音就越有力。我始終認為,讀書是養心的智慧。種桃,種李,種春風;養花、養草、養心靈。學校是文化場所,如果能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那將會讓孩子受用終身。
最后,還是想說那幾句老話:應試教育,雖然可以生產出一流的技術人才,卻無從培養出真正的科學精神,無法造就創造未來的天才。知識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質。當學生離開學校時,帶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學校要讓孩子天性有展現的空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美德在學習中扎根,夢想在勤奮中實現。一所學校看得見的是校園,看不見的是共同的價值觀和師生的行為方式。學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培養學生從情感開始而不是從知識開始。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