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在最后沖刺的這段時間,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拾遺補漏,利用有限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提升,取得理想的成績呢?請一線的專家老師們告訴你吧。呂松和 高郵市汪曾祺學校 &...
2020年中考的腳步越來越近了,在最后沖刺的這段時間,我們該怎么做才能拾遺補漏,利用有限的時間獲取最大的提升,取得理想的成績呢?請一線的專家老師們告訴你吧。
呂松和
高郵市汪曾祺學校
厚積薄發,操千曲而后曉聲
同學們,中考最后一個月的復習,正是中考得高分的關鍵時刻。正所謂,厚積薄發,操千曲而后曉聲。
第一點
細研究,關注命題動態。
研究《中考指要》四份模擬試卷,可見今年揚州中考語文的命題趨勢是:盡量創設自然真實的情境,設置一組有內在聯系的綜合性任務,考查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模擬試卷(二)的“尋找家鄉的色彩”的學生旅行團、模擬試卷(三)的“游學之旅”等。這樣的變化,只是變換形式罷了,只要“以不變應萬變”即可。
此外,實用性文本閱讀的考查可能是今年命題的一個新亮點,值得同學們去關注。
第二點
定計劃,理順復習思路。
第一周
整理近期大考試題并梳理易錯知識點,制訂好后期的日計劃,確定重點知識的查缺補漏。建議回歸課本,夯實基礎,特別是默寫、文言文等最容易忘記的東西,要反復加強記憶。
第二周
專項知識點的復習和練習,突出一個“實”。
名著,要學會從“讀名著”到“用名著”;現代文,要學會課外遷移課內,探究某一類作品寫法的特點以及從“個”走向“類”的閱讀,更要學會用“穿越思想”設身處地地解決問題;寫作,要關心生活、感悟生活,挖掘、提煉生活的“動情點”,有創意的表達;書寫,切不可麻痹大意,若疏忽放任,多扣兩三分,屆時悔之晚矣。
第三周
錯題回顧,舊題新做。
備考的一個重要策略是減少失誤,只要少失分,就能多得分。建議重點關注審題和解題思維,分析錯題原因,體會“采點給分”的評分方法,掌握分步答題的得分技巧。
第四周
整心態,保持適度的熱度。
語文是中考第一門考試的學科,我們不能因為自己過度緊張而影響考試發揮,甚至是后幾場考試的發揮。因此,調整生物鐘,把最佳狀態調整到中考考試的時段,保持適度緊張。最后三天,要在考試的相應時段進入狀態,尋找考試感覺。
我們要相信,過去的復習已經有足夠的自信了。
周燕
儀征市第三中學
中考不怕
等待中考,歲月劍拔弩張;孩子們的弦繃得緊緊的,其實,中考中,復習和心態都非常重要的,如何面對這場考試,作為過來人,我想絮叨幾句:
第一點
語文復習上,梳理基礎知識,記憶過關,做到知識系統化,練習專題化,專題規律化,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練習要有層次,第一輪注重基礎,第二輪要進行拔高,集中在重點、難點上;第三輪要給自己復習和消化的時間,吸收的多,要消化成為自己的儲備才行。
第二點
中考就在眼前,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這都是人生關口的重要考驗。重要考試拼的不僅是成績,還有心態、意志與技巧,如果考試前的緊張、焦慮揮之不去,勢必對考試的平穩發揮產生不利的影響;反之,如果心態調整得很好,考試技巧拿捏的到位,超常發揮完全是可能的,心理上的調整也至關重要。
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明確告訴孩子,考試是個戰場,你必須單槍匹馬,加冕成王,世界不會虧欠努力的人,迎著風,逆著光,堅持住,青春必將熠熠生輝。其次,要讓孩子指導,雖然上考場就她們自己,但陪伴的路上,有老師,有家長。孩子在他們的視野里逐漸變強,他們一直都在路邊為孩子喝彩,無關成敗,無論風雨。最后,來一些簡單的節日“小驚喜”,給孩子滿足和幸福,比如,5.20日,恰逢小滿,帶孩子去感悟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體會小得盈滿的人生內涵,既能成為素材,又能緩解情緒;再如,兩顆糖果,六一兒童節的禮物,讓孩子體會平常日子,時光溫柔珍貴。手上寫著模擬卷,口中含著巧克力,兜里揣著小糖果。帶著童真,努力向上,長成心中理想的大人模樣。
作為考生 , 你們需要做的是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正視焦慮,大部分考生在考前或是考試進行中都會產生焦慮心理,這說明你已經進入考試狀態了,焦慮可以促使我們更好地面對挑戰,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解題發揮。我們不要刻意地去緩解它,更不要過分的緊張,以免加重焦慮情緒。不妨把注意力集中在備考過程中,采取一系列有效緩壓小妙招:多和老師、同學及家長聊聊天盡可能放松自己;多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盡可能營造舒緩、自然氛圍;考前注意充分的休息與鍛煉,避免過度疲勞引發的各種不適等。
中考,不過是人生無數考試中的一次,懷揣夢想,穿過午夜星辰,迎著天邊星光,愿你們,帶上祝福,勇氣十足;青春戰場,筆掃千軍。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收獲滿滿,中考,不怕。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