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陽光灑在伯陽高中的教學樓,粉筆劃過黑板的沙沙聲清晰可聞。數學高級教師柏富澤正在示范板書設計,臺下的青年教師凝神觀摩,那些用不同顏色標注的知識內容、條理清晰的思維導圖,成為了可視化教...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延瑜
當清晨的陽光灑在伯陽高中的教學樓,粉筆劃過黑板的沙沙聲清晰可聞。數學高級教師柏富澤正在示范板書設計,臺下的青年教師凝神觀摩,那些用不同顏色標注的知識內容、條理清晰的思維導圖,成為了可視化教學的經典案例,同時也是學校“青藍工程”的一個縮影。
名師領航
精耕“成長沃土”
在伯陽高中,名校長智庫是引領方向的燈塔。核心團隊匯聚了來自臨沂、日照、菏澤、德州及章丘四中等省級示范高中的特聘校長,他們的身影時常出現在課堂一線,進行常態化聽課評課,于細微處把脈課堂教學。
嚴謹治學的氛圍,滲透在每個教學環節。學校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桿,在國家級教育專家、省市級優秀教師的引領下,形成了一支學識扎實、業務精湛、懷揣教育情懷的教師團隊。青年教師在教案評比中的切磋琢磨,學科組內互評聽課的坦誠交流,各備課組每周雷打不動的學情分析與教法研討,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最終沉淀為寶貴的校本資源庫。
成長的養分不僅來自校內,也來自校外。學校鼓勵教師“走出去”,到濟南、德州等地名校開展跨校教研,汲取經驗;同時把外校名師“帶進來”,邀請濟南、菏澤等地的校長們來校交流碰撞。常年開展的同課異構、示范課、公開課活動,由學校經驗豐富的教師擔綱,他們對夏季高考政策、核心考點的精準把握,為教學成果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在伯陽,名師的引領如燈塔,精細的管理如沃土。沒有喧囂的口號,只有日復一日的匠心耕耘,默默守護著每一顆求知種子生根發芽。
實力“寵學生”
打造爸媽放心的“第二個家”
清晨6:15的鈴聲喚醒校園,李洪磊和同學們奔向操場晨跑,這是他進入伯陽高中后的日常。在這里,每班36人的小班化教學讓“一生一策”成為可能,而雙班主任制更讓他感受到雙重守護——學習班主任全程督學,從制定計劃到攻克難題;生活班主任則像“校園家長”,24小時關注著孩子們的起居冷暖。
“第一次住校想家睡不著,生活老師陪我聊到深夜。”李洪磊至今記得生活老師與自己的一次深夜暢聊。當宿舍凳子損壞、熱水短缺時,總是生活老師第一時間解決;當同學間產生矛盾,也是他們耐心疏導。他們在每晚查寢時,關注的不僅是內務規范,更是孩子們眉宇間的情緒波動。
對于食堂的自助餐,學生們直呼“隨便盛,不限量!”早餐7元,午晚餐各14元,十多種菜品里豬蹄、豬肉丸、牛肚等葷菜占了大半,西藍花炒得油亮,烤腸滋滋冒香,李洪磊告訴記者:“餐后還有牛奶水果補充蛋白質,逢年過節會冒出糖葫蘆、節氣茶飲等小驚喜。”
學校給孩子們的關懷不僅體現在飲食上,還體現在方方面面,這讓家中的爸媽倍感安心。尹夢涵媽媽對此深有感觸:“前一陣宿舍裝了空調,還配了視頻電話,孩子現在每周都能和我聊一次近況,特別開心。”她還提到,學校經常組織包餃子、植樹、去敬老院等實踐活動,孩子回來說她的校園生活很充實、很幸福。
發力小語種賽道
助力學生個性化成才
“英語70多分時,我以為自己沒救了。”李洪磊的轉折點始于選擇俄語課。俄語教師李暢介紹,在伯陽,像他這樣英語薄弱的學生大都選擇了俄語等小語種課程,這些課程可置換高考英語,且“詞匯量少、考生基數小、題型更直接”。
俄語課堂上,每日課前兩分鐘聽寫是雷打不動的習慣,字母歌的旋律、俄羅斯風土人情的介紹更是點燃了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此外,李暢鼓勵學生大膽用新學的語法知識嘗試簡單的口語對話,她叮囑同學們:“要在對話練習中總結常用的寫作套路,這比死記硬背更重要!”
當學到復雜的“性、數、格變化”知識點時,李洪磊曾一度崩潰。于是,李暢抽出兩節自習課對他進行單獨輔導,并對他說:“世上沒有白費的努力,也沒有碰巧的成功,一切無心插柳,其實都是水到渠成。”這句鼓勵讓他重燃信心,之后更是摸索出“課間整理疑問,大課間追著老師問”的學習節奏,俄語成績從90分提升至120分。
談及學生成長的關鍵,李暢特別向記者介紹了學校的全員育人導師制。“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育人導師,通常由他們薄弱科目的代課老師擔任。”她解釋道,“我們全程跟進學生三年的學業和心理狀態。比如李洪磊俄語成績下滑時,我能第一時間察覺并給予輔導;有些孩子不敢直接找科任老師提問,導師就及時幫忙‘遞個話’,確保問題不積壓。”
(學校招生熱線:0531-83836786、18563789168)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