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葫蘆不僅是田間的作物,更成為撬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支點。從葫蘆烙畫社團成員親手埋下種子,到見證藤蔓攀爬、果實成熟,再到用烙鐵在葫蘆表面勾勒出精美圖案,這一系列過程不...
在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葫蘆不僅是田間的作物,更成為撬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支點。從葫蘆烙畫社團成員親手埋下種子,到見證藤蔓攀爬、果實成熟,再到用烙鐵在葫蘆表面勾勒出精美圖案,這一系列過程不僅是技藝的錘煉,更串聯起學校專業發展、教師培養與五育融合的育人脈絡,展現出職業教育獨特的魅力與生命力。
葫蘆園里技能蝶變:
從興趣到專業的延伸
2022年3月初,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蟠龍校區的一塊雜草叢生、堆滿建筑垃圾的空地,在姜治臻、徐萍等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搖身一變成為“蟠龍百川葫蘆園”。160棵葫蘆苗在這里種下,開啟了一段充滿創意與驚喜的教育探索之旅。
學校機電專業教師徐萍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練習電子線路板手工焊接技術時,傳統方法難免枯燥。一次偶然機會,她邂逅非遺技藝葫蘆烙畫,其控制烙鐵溫度和烙畫時間的過程,與焊接技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于是萌生了將其引入教學的想法,于是,她帶著要參加技能大賽的3名學生,借助網絡平臺在木板上自學烙畫。
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師生加入到葫蘆園的勞作與烙畫學習中。在葫蘆烙畫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面臨著諸多挑戰。剛開始,就像控制不好焊接溫度一樣,他們在烙畫時也難以把控烙鐵溫度,高了會燒焦葫蘆,低了又留不下痕跡,線條更是難以做到流暢自然。但在老師和同學的相互指導下,學生們不斷摸索,甚至將機電專業的控溫知識運用到烙畫中,反復調試。
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們的烙畫技藝逐漸成熟。他們學會了勾勒靈動的線條,用烙痕模擬光影層次,讓烙鐵在葫蘆上“行云流水”。學校葫蘆烙畫社團“游藝工坊”也憑借出色表現,獲評濟南市第一批工作坊類高水平藝術團,學生陳文鑫在濟南市非遺技能大賽青少年組獲三等獎,徐萍在歷城區非遺技能大賽成年組獲得優勝獎。葫蘆烙畫從最初解決教學枯燥問題的嘗試,逐漸發展成為學校的特色項目,實現了從興趣培養到專業技能提升的跨越,為學生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傳統技藝與創新實踐結合的大門。
打造特色專業群
產教融合育英才
葫蘆烙畫的成功,并非偶然,它是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扎實專業建設的一個縮影。學校立足“工業強市”戰略需求,構建起智能制造和信息技術雙輪驅動的專業體系,擁有2個省級品牌專業、5個省級示范性專業。
今年,學校共有7個五年制高職大專專業、11個中專專業招生,其中,五年制高職大專專業與濟南職業學院合作辦學;11個中專專業均開設職教高考升學班,實現“升學+高質量就業”一體化。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學校搭建了“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立交橋式路徑。縱向上,機電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數控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物聯網技術應用7個專業與濟南職業學院等高校合作開設五年制高職,為學生提供更高層次的學歷提升通道;數控技術應用、機電技術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汽車運用與維修、物聯網技術應用、計算機應用、電子商務、電子技術應用、虛擬現實技術與應用、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無人機操控與維護等中專專業,均開設職教高考升學班。2023年,本科部首屆畢業生在春季高考中成績優異,50余名學生被本科院校錄取,專科錄取率超過95%,為學生打通了升學之路。
橫向上,學校與浪潮集團、中國重汽等數十家知名企業共建訂單班,引入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能接觸到企業實際需求,畢業生就業率連年居高,涌現出大批企業技術骨干和創業典型,實現了高質量就業。
以電子商務專業為例,學校通過搭建“雙主體、實情境、真運營”教學模式,將企業真實項目搬上講臺。2021級直播電商實戰訓練營中,學生們投入真實的電商業務場景,在店鋪運營、客戶服務、直播帶貨等領域邊學習、邊提升。學生劉丁銘通過智捷電商AI仿真實訓平臺,掌握了主流電商平臺的操作技能,深入了解平臺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學校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還運用線上平臺,將學校其他專業的3D打印文創產品遠銷至歐洲、北美、東南亞等12國,開播僅6個月銷售額就突破280萬元,實現了從課堂到市場的價值躍升。
打造雙師型團隊
筑牢學生成長之基
今年5月,山東省職業院校“課程思政研課會”首場現場展示環節傳來捷報: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兩支教師團隊以深厚的教學積淀與突破性的育人實踐,在全省參賽隊伍中強勢突圍,雙雙斬獲年終研課總會的入場資格。此次雙項目同時晉級,既是該校教師隊伍專業素養的集中爆發,更是學校長期深耕教師隊伍建設的標志性成果。
在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有這樣一支教師隊伍,他們中有全國優秀教師,齊魯名師,山東省青年技能名師,立德樹人雙領軍教師,濟南杰出教師,有濟南名師,有省、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他們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和技能水平,用自身的“工匠精神”引導和感染學生,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技能人才。
和徐萍老師一起,帶領大家種植葫蘆的姜治臻老師是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的專家型教師,有一年學校中水處理系統出現故障,請來的維修專家開出了10萬元的維修費,還不保證一定能解決問題。正束手無策時,姜治臻僅用了二十多分鐘,就找到了問題所在,并及時解決。在場專家紛紛為他這樣的雙師型教師點贊。
像這樣的雙師型教師,在學校還有很多。在學校青藍工程的引領下,資深教師充分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幫助青年教師不斷成長。學校還積極推進名師、名師工作室的建設,充分發揮名師、名師工作室的專業引領作用,帶動專業人才的成長,打造成整體水平高、充滿活力的適應學校教育教學發展需要的優質師資隊伍,為學生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程思政+技能培養
培育全面發展新人
盡管是一所以工科專業為主的職業學校,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十分注重學生思想品德和文化底蘊的培養。培養德藝兼備的大國工匠,潤物無聲的課程思政成為學校育人的有效抓手。
學校構建的“課程思政+技能培養”育人體系,將社會責任與職業素養深度融入實訓教學,讓學生在精進專業技能的同時厚植家國情懷。
在湘西助農實踐中,學生通過直播帶貨售出麻陽冰糖橙2000余斤,以電商技能助力鄉村振興;在跨境電商實訓里,他們不僅熟練掌握AI數字人直播、跨境物流風控等前沿技術,更深入理解“文化輸出”的深刻意義,主動在推廣中國品牌時講好中國故事。如21級學生李曉艷在實訓期間,從中國品牌出海浪潮中升騰起強烈的職業使命感。正是這種“技能筑基+情懷培育”的育人模式,彰顯了新時代職業教育的價值內核。
從葫蘆烙畫的小小嘗試,到專業發展的全面布局,再到德育育人與五育融合的深入實踐,濟南電子機械工程學校以獨特的方式,在職業教育領域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學校正以“愛的教育”培養既有扎實技能又有責任擔當的新時代工匠,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書寫著溫暖而有力的篇章,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種下夢想的種子,收獲屬于自己的精彩未來。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