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重返南京大學,為南大師生帶來“青春版《牡丹亭》‘西游記’”主題講座。自打2004年在臺北首演成功后,青春版《牡丹亭》掀起的“昆曲熱”已經在年輕人中持續了整整20年,成...
11月28日,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重返南京大學,為南大師生帶來“青春版《牡丹亭》‘西游記’”主題講座。自打2004年在臺北首演成功后,青春版《牡丹亭》掀起的“昆曲熱”已經在年輕人中持續了整整20年,成為“一出戲普及了一個劇種”的典范。將20周年巡演末場定在了南京大學,白先勇團隊對南大師生寄予更多期待:“要向你身邊的人傳播昆曲,昆曲怎么美、這么美!”
【“昆曲義工”白先勇】
“不能讓這么了不得的民族藝術式微下去!”
“京劇大部分講忠孝節義,昆曲更多的時候是展現愛情,《牡丹亭》情不知所起的愛情,令人著迷。”過去二十年,白先勇作為令人熟知的一個頭銜是“昆曲義工”。
白先勇第一次接觸昆曲是在九歲時,“在上海隨著家人到美琪大戲院看到梅蘭芳、俞振飛演出《游園驚夢》。當時年紀雖小,可是不知為什么,《游園》里那段《皂羅袍》的曲牌音樂卻像一張七十八轉的唱片深深刻在我的腦海里,直到今天,我一聽到那段美得凄涼的曲牌,就不由得怦然心動。”
1966年,白先勇寫了小說《游園驚夢》,1982年,他把《游園驚夢》小說改編成舞臺劇,演出后轟動一時,在中國話劇史上,這是第一次把昆曲融入了話劇在舞臺上演出。1987年,白先勇受邀到復旦大學去做訪問教授。時隔39年重回上海,最叫他難忘的是看到一場上海昆劇院推出的全本《長生殿》,“我不僅為那晚的戲喝彩,而且深為感動,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百戲之祖’昆曲居然重返舞臺大放光芒。不能讓我們民族這么了不得的藝術式微下去!隱隱間我已起了扶持昆曲興滅繼絕的念頭。”
昆曲到底有什么特質令人著迷?白先勇表示,昆曲“無一不美”。“昆曲無歌不舞,唱腔美、舞蹈美,文學底蘊美,以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的感情。”而《牡丹亭》對于青春、愛情和生命的歌頌,值得讓更多人看見。
巡演二十年,延續昆曲的青春生命
看著好萊塢大片長大的年輕人,還會接受節奏慢的昆曲嗎?面對撲面而來的疑問,白先勇充滿信心:我們就是要用青春的演員號召青春的觀眾,延續昆曲的青春生命,讓年輕人看看,古人“表情”的方式。
2003年,白先勇同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合作,創作青春版《牡丹亭》,以傳統為根基,遵循只刪不改的原則,同時加入新時代的審美與現代劇場的概念。昆曲名家汪世瑜、張繼青擔任藝術指導,昆曲演員俞玖林、沈豐英分飾柳夢梅、杜麗娘。歷時一年規劃、制作、排演,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4月在臺北首演即獲滿堂彩,在年輕人間掀起“昆曲熱”,讓傳統藝術免于凋零、煥發生機。
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問世,昆曲復興運動的序幕自此拉開,昆曲教育工程在校園巡演的過程中逐步建設起來,越來越多的青年被昆曲藝術深深吸引。
講座中,白先勇分享了青春版《牡丹亭》傳承昆曲藝術,走向國際舞臺,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國文化沖擊波”的歷程。并表示,正是眾多優秀昆曲人才以及學者、業界人士的不懈努力,才讓這部作品得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欣賞、理解并產生巨大共鳴,成為對外文化交流的成功范例,更讓青春版《牡丹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走向世界舞臺、傳承昆曲文化、傳播中華文化。
【“南大教授”白先勇】
六進南大,受聘為杰出客座教授
白先勇的到來,在南京大學掀起了一股“昆曲旋風”,活動當天,南京大學還舉辦了“南京大學昆曲傳承發展研究中心”揭牌儀式,白先勇受聘為南京大學杰出客座教授。
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陳云松表示,南京大學戲劇專業已有百年歷史,此次成立昆曲傳承發展研究中心,旨在通過學術研究、藝術實踐和文化交流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挖掘昆曲的藝術價值,探索昆曲在現代社會中的新表達和新發展,促進昆曲藝術的國際傳播,讓這一國粹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記者了解,南京大學與青春版《牡丹亭》結緣已久。1987年,白先勇重回南京,在南京大學做題為“臺灣文學的發展”的演講,與南大戲劇名家陳白塵、吳白匋交流,此次訪問孕育了日后青春版《牡丹亭》。2005年,在慶祝南京大學建校103周年之際,白先勇攜青春版《牡丹亭》走進南京大學,作“世間何物似情濃-—青春版《牡丹亭》中‘情’的表現”演講,并受聘為南京大學兼職教授。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大型專場演出,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青年師生的熱情追捧。
2015年6月,“白先勇文化基金”在南大設立。2018年,校園傳承版《牡丹亭》在南京大學公演。2020年,南京大學又啟動了“南京大學白先勇文化基金·博士文庫”計劃,旨在通過對青年學子博士論文的集中展示,呈現臺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此番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末場巡演,是白先勇六進南大。白先勇滿懷著對昆曲復興發展、文化傳承創新的深切希望,鼓勵青年學子在未來學習和研究中更多發掘昆曲文化,推動昆曲文化更好地傳承發展。
在南京高校選角,將排演高校版《牡丹亭》
“上一次回南京是2019年了,做了一個簽售,很多新老朋友在一起。”白先勇2019年來南京時,揚子晚報記者曾經對他進行了面對面專訪。自詡“80后”,白先勇和年輕人溝通毫無代溝。他表示,南京的讀者、劇粉對于他,對于青春版《牡丹亭》非常熱情,在啟動20周年巡演后,他就打算一定要帶著青春版《牡丹亭》回南京。“南京是‘昆曲重鎮’,我與南京有很特別的緣分和情感。小時候我曾在南京生活過一段時間。”
2019年,揚子晚報記者專訪白先勇。
白先勇還回憶起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南京首次演出的場景。“演出是在南京人民大會堂,場場爆滿,我非常感動。”他說,這次將青春版《牡丹亭》20周年巡演的最后一站放在南京,一開票,所有的票“秒光”。
為了更好的和年輕人溝通,白先勇開通了小紅書,對于年輕人熱衷的《黑神話·悟空》等熱點也保持了開放的態度。記者了解到,為了更好的貼近年輕人,青春版《牡丹亭》將排演高校版。從去年開始,白先勇在南京啟動了高校版《牡丹亭》的選角工作,目前已經選定了50余位演職人員。
“我創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初衷就是要讓昆曲在一代一代年輕人中傳承下去,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帶著昆曲進校園,青春版《牡丹亭》已經走進了40多所高校。”白先勇說,目前青春版《牡丹亭》擁有大量的年輕粉絲,有很多都是在校學生。北京高校版《牡丹亭》排演成功后,團隊來到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南京高校選角,很多大學生報名。經過幾輪選拔,最終有50多位大學生加入演職團隊,他們正在蘇州集訓,并得到了青春版《牡丹亭》主創人員一對一悉心指導。“最快明年春天,南京高校版《牡丹亭》就能和大家見面!”
實習生 梁羅茜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楊甜子
攝影 許培鴻 戎毅曄
視頻攝制 戎毅曄
校對 李海慧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