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認為,發展不能定格在申遺成功的瞬間,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想法,還有更多角度可以詮釋北京中軸線。
在日前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北京中軸線”成為北京第8處世界遺產、中國第59處世界遺產。
構建北京中軸線三維影像庫、打造影像展和數字化文創產品……新京報記者從北京理工大學了解到,在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背后,還有一份來自該校的文化力量——設計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帆團隊發揮設計與藝術領域的學科優勢,凝匯設計學、歷史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成果,積極傳播北京中軸線文化,發掘、闡釋其內涵與遺產價值,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
“北京中軸線得到了世界的承認,這是我們最開心和振奮的。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將為文化設計界帶來更多機遇。”8月6日,張帆對新京報記者說道。從2006年開始,張帆便從設計學的角度介入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價值的系統研究,18年來,無數學子參與其中。如今,他的團隊正在打造一幅北京中軸線的數智化長卷,用人工智能技術呈現中軸線的立體展示效果,這幅長卷將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慶祝活動中面世。
張帆帶領學生考察北京中軸線的申遺點。 受訪者供圖
中軸線15個申遺點有很強的設計指導意義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是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標識,承載著北京千年歷史文脈和文化傳統。
張帆介紹,從2006年開始,他便從設計學的角度介入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價值的系統研究。彼時,專家們從文化、歷史等不同領域詮釋北京中軸線,張帆認為,設計界也應盡一份力。“從中國傳統城市規劃的層面上,中軸線沿線的15個申遺點有很強的設計指導意義,是中國設計理論中的典型代表。”自此,他便開始思考如何通過視覺化的形象,來詮釋北京中軸線這一內容并付諸行動。
張帆團隊構建的北京中軸線建筑三維模型。 圖/北京理工大學公眾號
如果把傳統文化當作設計創新的對象,這就要求設計者首先對傳統文化要深度了解。張帆認為,視覺性的創作中,一眼所見的東西必然會造成創意的雷同,比如云紋、玉鳳……只有深度了解設計對象的文化,才能提出更高層次的創意。
“從2006年開始,我們陸續做了幾個課題,這些基礎性的工作使我們逐漸對中軸線的文化現象有了很多積累,到2014年,參與北京中軸線設計美學價值的研究時,我們便上升到了理論的層面。”張帆介紹,團隊曾主持、參與了《設計美學視角下的北京城中軸線》、《圖說北京城》、《北京中軸線》等多部著作的出版工作。
建設北京中軸線文化創意影像資料庫
張帆介紹,其團隊用了十幾年時間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為2019年申請“i中軸線·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承創意影像展”奠定了基礎,彼時,該展覽通過160余件攝影、影像、藝術設計作品,展現北京中軸線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
“申請這一項目非常不易,系列巡展也給了團隊成員很大的鼓舞。”張帆介紹,影像展包括了十幾年來系統收集到的與北京中軸線相關的老照片、攝影名家作品,歷屆學生們的采風考察作品、設計海報、文創產品等。
團隊在進行北京中軸線文化設計項目討論。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張帆團隊搜集整理歷史圖片、攝影創作、設計藝術創作等圖像資料2000余幅,圖書資料120余種,初步完成了北京中軸線文化創意影像資料庫建設。“我們學院有一門課就專門圍繞北京中軸線展開,讓學生們展示年輕人對中軸線的視覺影像,這個影像庫還在不斷更新中。”隨著技術的進步,影像也在發生變化。張帆介紹,從最初的手繪、數碼版到現在的人工智能輔助設計,團隊還制作了北京中軸線主體歷史古代建筑的數字化三維模型,構建了北京中軸線三維影像庫。
在張帆看來,無數學子參與其中,既學會了技術,也學會了文化挖掘,更重要的是由中軸線拓展到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
“學生張家榜從大二開始便跟著我做北京中軸線的設計,現在已經是博士三年級學生,一路見證我們從早期談中軸線的文化美學,到引入新技術、新創意,探索呈現中軸線視覺場景的可能性。這段經歷對他的成長影響很大,他也發表了不錯的論文。”張帆表示,文化挖掘、設計創意、技術積累等一系列工作為學生們提供了很多鍛煉機會。
希望年輕人發現更多詮釋北京中軸線的方法
“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成功讓我回想起跟導師做中軸線文化傳承推廣項目的日子,感覺自己成為了文化傳承宏大敘事中的一份子,這段經歷讓我感到非常榮幸。”北京理工大學2019級博士生高越告訴記者。
張帆透露,他的團隊正在做北京中軸線數智長卷設計項目,打造“國禮”級別的北京中軸線數字化文創產品。“團隊擁有的影像資料貫穿了歷史和當下,我們試圖打造穿越時空感覺的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給了年輕人更多機會。 受訪者供圖
“一直以來,故宮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其文創產品非常火,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后,15個申遺點都可以設計相應的文創產品。”張帆認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是一個開始,給了科研團隊更多可以拓展的空間,也給了年輕人很多機會。“15個申遺點各有各的價值,中軸線是一條線,它串聯了各種文化類型,我們的文創設計能夠帶來更新鮮的內容。?”
“我研究了北京中軸線18年,它是我生命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希望我的學生也有自己的想法,讓它有更好的發展,更新穎的面貌。”張帆認為,發展不能定格在申遺成功的瞬間,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想法,還有更多角度可以詮釋北京中軸線。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