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北京交大第九屆國際文化節舉行,來自32個國家的留學生身穿節日的盛裝,精心布置文化展臺,展示本國多彩的特色文化。
渴了就喝一杯來自馬來西亞的奶茶,餓了就吃一份留學生親手做的手抓飯,隨處可見異國面孔和服飾……9月23日的北京交通大學校園內“洋氣十足”,當日,北京交通大學第九屆國際文化節舉行,來自32個國家的留學生身穿節日盛裝,精心布置文化展臺,展示本國多彩的特色文化。北京交通大學建校127周年暨校友值年返校大會也同日舉行,5000余名畢業10年、20年、30年、40年的值年校友重返“紅果園”,感受學校的國際文化氛圍。
本屆文化節的主題為“交融天下 通達四海”。留學生們當日換上家鄉服飾“變身”攤主,在各自國家的展臺前展示家鄉風俗和特色美食。“我們馬來西亞的美食很多元,這些都是學生現場親手做的,我們還把兒時玩的游戲帶來給大家展示,里面有我們的童年。”在馬來西亞展臺前,北京交大電氣學院大四學生林偉杰一邊給游客們打奶茶,一邊忙著介紹當地的飲食習慣。
學生們身著家鄉服飾,親手做家鄉美食。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現場,烏茲別克斯坦的留學生們還架起一口大鍋,現場烹制手抓飯,機電學院大四學生佳瓦帶著極具異域風情的帽子,一邊吆喝,一邊熟練地切著燜好的羊肉。將抓飯盛進小碗,再蓋上一塊熱氣騰騰的羊肉,這些大學生們像專業廚師一般熟練操作,“在外國留學,這些都得學會。”佳瓦說,這口大鍋是在使館的幫助下從家鄉寄過來的,熱鬧的場景和香氣吸引了很多游人,大家邊參觀邊等待美食。
非洲留學生展示熱情歡快的部落舞蹈,泰國同學用中國古代的“折柳”舞送別友人……為了提高互動性和趣味性,此次國際文化節還特別設計了集章打卡等游戲互動環節,參與者通過打卡的方式更深入了解各國文化。
烏茲別克斯坦的學生們在校園內架鍋炒飯。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閆學東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來華留學生來到北京交通大學學習。今年恰值“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學校積極響應國家“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把加強合作交流作為提高辦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軌道交通領域優勢,與蒙古、俄羅斯、肯尼亞、馬來西亞、埃及等國開展多方協同,實行產教融合的“訂單式”培養模式,拓展具有行業特色的聯合培養和雙學位項目,為相關國家培養鐵路行業高端人才,形成具有鮮明交通特色的“留學北交”國際人才培養品牌。
“留學生們不僅為學校帶來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也作為交大人把學校的名片推廣至世界各地。”閆學東說道。
活動現場多國學生們互相交流。 新京報記者劉洋 攝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出席現場活動的格林納達駐華大使馬巖還有個“雙重身份”——北京交通大學07級經管學院的校友,在校學習期間,他還曾是外國學生聯合會主席。馬巖認為,北京交通大學國際文化節是一座多元化的“燈塔”,展示了留學生們豐富多彩的文化和多元的視角,為留學生們提供一個充滿活力的平臺,讓他們與大學、社區乃至整個社會分享自己國家的習俗與傳統藝術。
此外,為迎接此次疫情政策調整后的最大規模校友返校,學校和相關部門學院提前做了精心準備和暖心安排。再回“紅果園”報一次到領取交大喜餅、吃一頓飯感受“舌尖”上的交大、合一張影聊聊光陰的故事、逛一次校園感受學校的變化、回一次學院參加各類特色活動……校友們在久違的校園留下了難忘記憶。
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稼瓊在致辭中表示,當前學校改革、發展的任務很艱巨,但也彰顯了交大人攻堅克難、狠抓落實的勇氣和擔當。他希望廣大校友與母校攜起手來,積極出主意、想辦法,共同把母校建設得更加美好,早日實現特色鮮明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目標,與母校一起回答好“教育強國、交大何為”的時代命題。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