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期間如何度過?龔旗煌提出三點囑托,首先是學以報國,“以天下為己任”。
9月8日,在微微細雨中,北京大學2023級新生們身穿彩色雨衣,迎來了開學典禮。在開學典禮上,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寄語新生,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打牢成才立業(yè)、成就夢想的根基,用好在北大這段求知問學的黃金時期。
9月8日上午,北大2023年開學典禮在五四操場舉行。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云南佤族少年陳浩偉分享自己的“北大夢”
開學典禮上,曾身穿鮮紅色佤族服裝來到北京大學報到的陳浩偉作為新生代表發(fā)言,講述了自己從云南山區(qū)考入北大的經歷和選擇北大信科的原因。
記者了解到,陳浩偉來自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這位來自祖國西南邊陲的少年,今年高考以總分702分的優(yōu)異成績,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錄取。他是滄源佤族自治縣今年唯一一位成績可上北大清華的學子,也是滄源佤族自治縣有史以來第三位考上北大的學子。
“雖然我生在一片青綠之中,觸目便是青山綠水,但是我對于數(shù)碼的神奇世界卻有著特殊的執(zhí)念,這也是我當時選擇北大信科所抱定的初衷。”陳浩偉表示,在自己的理解中,信息學科就是一個由0和1組成的千變萬化的奇妙新世界,而自己來到北大信科,就是要在這個新世界中創(chuàng)造一片新天地。
對于未來,陳浩偉表示,希望自己能在人工智能領域有自己的成就,讓家鄉(xiāng)的發(fā)展之路能越走越快,也希望能和眾多北大學子一起,懷抱著知識和理想,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期望,堅定地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交出北大青年、中國青年給新時代的完美答卷。
中國語言文學系2023級直博生杜怡然作為研究生新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入學感言。她表示,自己的專業(yè)是古典文獻學,這個“冷門絕學”,歷經百年坎坷,傳承至今。“其實,在北大,說得上興亡繼絕的學科,還有很多。總有人問我們,你為什么學這個?”杜怡然表示,答案在文脈里,在本心中。立心,才能鑒往知來,認識自我。立命,方可堅定堅守,矢志前行。繼絕學,要尋根溯源,傳誦文明。
當天,北大哲學系教授楊立華作為教師代表為新生送上祝福。“我所有的擔心都指向一個希望,希望你們不要荒蕪了自己的青春。從今天起,你們的大學生活就開始了。大學之為大學,人格之大與學術、思想之大是題中之義。但是何為大、如何成其大,卻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需要每位同學自己去思考和探索。”在楊立華看來,大學階段的第一要務是找到一個值得自己為之奮斗終生的志業(yè)。
校長龔旗煌寄語新生要“以天下為己任”
“大家從江南塞北、城市、鄉(xiāng)野乃至世界各地奔赴而來,懷抱夢想到北大求學,北大也將為你們提供放飛夢想的廣闊舞臺。”龔旗煌代表全校師生員工祝賀各位新同學圓夢北大并開啟人生新征程。
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在開學典禮上為學生們送上祝福。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他表示,大家懷抱夢想來北大求學,而“夢想從學習開始”,希望同學們弘揚“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的學風,勤于學習、敏于求知,打牢成才立業(yè)、成就夢想的根基,用好在北大這段求知問學的黃金時期。
大學期間如何度過?龔旗煌提出三點囑托,首先是學以報國,“以天下為己任”,“同學們要傾聽時代脈搏和人民心聲,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以北大前輩為榜樣,扎根中國大地,堅定理想信念,將所學奉獻給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復興;同時胸懷天下,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為建設和諧繁榮的世界貢獻力量。”
同時,龔旗煌表示,要學以創(chuàng)新,“以窮理為先”。“同學們要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思維。”針對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龔旗煌表示,本科階段要打牢知識基礎,增強綜合素質;研究生階段要錨定科學的精深領域和文化的創(chuàng)新前沿,敢闖“無人區(qū)”,破解“卡脖子”科技難題,用北大青年的創(chuàng)造力,不斷登上新的巔峰。
還要學以成人,“以修身為本”。龔旗煌囑咐同學們要砥礪德行、錘煉人格,在公益服務中體悟愛與責任,在體育鍛煉中磨練頑強意志,在踐行家國使命中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精神,將個人努力融入集體奮斗中,共同成就偉大的事業(yè)。
記者注意到,龔旗煌在致辭中提到了北大諸多優(yōu)秀名師校友,如中國現(xiàn)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李四光,獲得2023年科技探索獎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白凡,當代中國政治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趙寶煦,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學教師團隊等。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fā)布,請聯(lián)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fā)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