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開學至今舉辦了18場線下雙選會。
開學至今舉辦了18場線下雙選會,累計參會企業1000余家;學校已與近120家單位共建優質就業創業基地,2023年擬繼續建設100個就業創業基地……4月13日,在新京報社、千龍網主辦,新京智庫、貝殼財經承辦的“信心與繁榮——2023新京智庫春季峰會”主題論壇“職引未來——助推高質量引智引才”上,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翟天瑞透露了這一組數據。
當日,9所高校分管就業的領導和16家知名企事業單位的招聘負責人面對面洽談對接,暢通就業渠道。翟天瑞詳細介紹了北京工業大學搶抓春招求職關鍵期,通過3個“不斷推進”拓展就業崗位的具體舉措。
目前畢業生總體去向落實率約為60%
翟天瑞介紹,北京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多科性市屬重點大學,2023屆預計畢業生7000人,其中本科生3600人,研究生3400人。截至目前,畢業生總體去向落實率約為60%,其中本科生約為40%,研究生約為75%-80%。
今年,各地各校線下招聘活動相繼開啟。北京工業大學通過3個“不斷推進”拓展就業崗位,即不斷推進“訪企拓崗促就業”行動、不斷推進“萬企進校園”招聘活動,以及不斷推進校企共建優質就業創業基地。
“2022年校院領導班子線上線下調研走訪120家用人單位,與北燃實業、京東、比亞迪等多家單位達成全面戰略合作意向。”翟天瑞說,在此基礎上,學校2023年繼續開展“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充分發揮校院兩級領導班子帶頭示范作用,將訪企拓崗輻射到學部院各專業學科,進而推進“全員抓就業”促進計劃縱深開展,帶動學校全員深度參與畢業生就業工作,更好地滿足廣大畢業生對優質就業機會的切實需求,千方百計開拓更多就業創業崗位和機會,了解用人單位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意見,促進就業與招生、人才培養有效聯動。
同時,學校發揮校園招聘主渠道作用,開學至今舉辦了18場線下雙選會,既包含參會企業超200家的大型綜合雙選會,也包含具有學科專業特色或行業特色的專而精、小而優的中小型雙選會,累計參會企業1000余家,提供崗位6萬余個,參會學生一萬余人次。
在校企共建優質就業創業基地方面,目前北工大已與小米、百度、比亞迪、三一、施耐德電氣、中國重汽、北京城建、北汽、北京電控等近120家單位共建優質就業創業基地。翟天瑞表示,學校2023年擬繼續建設100個就業創業基地。通過組織就業創業發展論壇、搭建企業工作室、聯合開設校企合作課程等舉措,校企攜手助力高素質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
面向不同需求的在校生開展分層次的就業指導服務
“成功就業不是畢業前的臨門一腳,相應的指導服務也不能‘刮一陣風’,應該貫穿整個大學的學習生涯,面向不同需求的在校生開展分層次的就業指導服務。”翟天瑞強調。
學校對于低年級同學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除了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教育以外,通過生涯周、職業規劃大賽、創新思維訓練營等實踐環節幫助學生不斷認識自己,儲備相關知識技能、了解職場環境。
對高年級學生,學校則重點加強能力實訓。能力實訓能夠覆蓋到本碩博各學歷層次。通過求職訓練營、專家大咖報告、宏志助航就業能力提升培訓等平臺,對學生們進行簡歷診斷、面試指導、求職禮儀等技能的指導培訓。“我們還在每場雙選會現場都設置指導服務專區,開展就業創業、深造、西部支教、應征入伍等政策咨詢、簡歷撰寫以及面試指導。”翟天瑞說。
翟天瑞表示,優質的指導服務離不開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學校目前有約200名的職業生涯導師,涵蓋研究生導師、青年教師、企業專家、校友等多種類型,學生們可以線上自主進行“一對一咨詢”預約,稱之為“天天有約”;此外還有“周五有約”,是根據求職的不同節點,每月設定不同的主題,每周五均開展“師語職言”線上交流活動,進行政策宣講或者經驗分享,包括考研復試、公務員面試、基層就業、職場適應、出國(境)深造等主題,交流的嘉賓既包括畢業生朋輩導師,也包括各領域的專家、老師。
此外,學校還通過數字化手段賦能高質量就業。翟天瑞介紹,一方面,學校提升數字化應用能力,建設“一對一”個體咨詢預約系統、簡歷診斷系統、創新創業競賽信息庫,打造生涯教育一體化平臺、智能問答系統,改進雙選會和宣講會的預約服務功能和招聘信息的精準推送功能;另一方面,提升數字化治理能力,更新迭代畢業去向登記平臺和畢業生離校系統;建設一生一策系統,按照“一生一策”“一人一檔”精準開展就業指導,重點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業困難、就業困難畢業生,建立詳細的幫扶臺賬。
目前距離畢業還剩兩個多月的時間,翟天瑞希望畢業生們客觀看待當前的求職大環境,明確個人的求職優勢,制定求職計劃,并且做好各方面的準備,牢牢把握求職主動權,將計劃真正付諸行動。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