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寧說,思政課需要根據國家的政策隨時更新內容,他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向學生傳遞最前沿的知識。
“大學四年一定要聽一次他的課。”“這老師真幽默。”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的思政課上,常能聽到學生這樣的評價。學生們口中的“他”,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高寧。
上課時,高寧喜歡拿著話筒游走于學生之間,隨時引用史料和生活中的例子,啟發學生思考。
圖為高寧走到學生間上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供圖
3月15日中午11點,當新京報記者聯系高寧時,他正在備課。高寧說,思政課需要根據國家的政策隨時更新內容,他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向學生傳遞最前沿的知識。
白天備課、反復總結上堂課的經驗,晚上趕到北航沙河校區給學生們上課,這已成為高寧生活的常態。多年來,高寧堅持把自己的課安排在晚上,從7點到9點半,雷打不動。“我的課要上兩個半小時,課后還要和學生交流,解決他們的困惑?!?/p>
“這其實是想告訴學生,老師愿意把最多的時間留在課堂,而不是來去匆匆,因為課比天大。”高寧認為,思政課和其他課程不一樣,學生可能有一些思想困惑不愿當著其他同學的面詢問老師,老師要主動創造機會,讓學生可以敞開心扉,問得安心、問得踏實。
在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發表至今的三年中,高寧也見證了思政課的發展。最大的變化是思政教師越來越多、師資力量越來越強,“隨著國家和學校對思政課的重視,我們的教師力量幾乎翻了一倍?!备邔幷J為,今后加強思政課的工作重點是提質。
對于思政課教學改革,高寧堅持“守正創新”,“創新”一定是建立在“守正”的基礎上。他認為,一旦脫離思想性和理論性,只講親和力和針對性,就有可能講成心靈雞湯,而不是思政課,這就偏離了思政課建設的方向。
對話
老故事講出新深意, 用“思想”激發學生“思考”
新京報:當下的思政課要不斷改革和創新,這對教師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高寧: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是黨中央的要求,因為思政課的內容在不斷變化,我也要不斷更新授課內容。
比如,我們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叫做21世紀馬克思主義。那么,它究竟怎樣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或者說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維度有哪些堅持和發展?
以科學社會主義維度為例,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個重要思想是高度重視并突出強調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及其對于馬克思主義事業發展的根本作用。既強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又強調全面從嚴治黨,勇于自我革命,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以貫之的邏輯主線之一。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今年全國“兩會”提出的“五個必由之路”,都是如此。那么,“全面從嚴治黨”和“勇于自我革命”之間又是什么關系?這就必須將今年年初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融入思政課。黨的理論創新在不斷前進,思政課教師必須隨時備課。
新京報:思政課怎么講才能抓住學生的興趣? 如何讓課程內容更生動?
高寧: 要將“熟知而非真知”的案例作為教學切入點。把網絡常見、新聞常播、教材常講的“老”故事,講出新意和深意。
我倒覺得,一開始的要求不是生動,而是首先讓學生了解黨的創新理論和國家最新政策。有時候為了生動而犧牲掉了很多東西,我覺得這是不對的。
比如有些影視劇情節很生動,或許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但很難講深講透理論。而且,黨的理論是在不斷發展的。所以,思政課首先應把理論要點傳達給學生,把同學們平時經常聽到,但沒有深刻思考的、把握不住的問題講明白,讓他們理解事情背后的邏輯。
“非真知”,才有教學的必要性;“熟知”,才有師生對話的可能性。思政課的目標是“政”,但關鍵在“思”。要用“思想”撞擊學生“思維”,激發他們“思考”,進而促成屬于他們自己的“思想”,自覺將自己的未來融入國家民族的發展。
讓學生把觀點和立場亮出來
新京報:黨史是思政課最重要的素材,在你看來,如何把歷史講鮮活?
高寧:現在有各種各樣的素材,包括音視頻等,鮮活很容易做到,思想深刻才是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講大歷史觀、正確的黨史觀,為什么要強調“觀”?因為“觀”是歷史思想的深刻性,而不是案例的鮮活性。所以,我們關注的重點不是把歷史講鮮活,而是要樹立大歷史觀。
新京報:在信息多元化的當下,如何給青年人傳遞和樹立大歷史觀?思政老師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高寧:這種難度可能就在于現在鮮活的東西太多了,而且真假難辨。面對海量的信息,老師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在我看來,對老師來說,最重要的是關注黨中央決策部署、精神要求,把思想統一到“兩個維護”(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上。
我覺得,當代中國大學生最大的特點是自信自強。他們與新時代共同前進,經歷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他們中很多人出生后經歷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北京2008年夏季奧運會,那是中國開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歷史時刻。
青年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有信心,他們對社會熱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很正常,思政老師要做的是引導學生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在理論層面新的歷史飛躍,在實踐層面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使學生感受到十年間的中國速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比如,講十八大以來的生態文明建設,我會以2013年春北京霧霾嚴重為例,告訴學生在新時代的起點上生態文明發生了怎樣的改觀,以生態文明的成就講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偉力。
在博物館備課、在長征路教書
新京報:疫情之前,你曾帶學生奔赴各地調研學習,同吃同住同勞動。當時為什么會做這些探索?
高寧:這是北航的要求,我們不僅要讀歷史書、看回憶錄,還要了解新時代的政策是怎么落地的。所以,當時學校黨委就提出,任課教師要在博物館備課、在長征路教書。博物館備課就是要多看展覽,因為新的和經典的都在博物館里,很多展覽不僅綜合,而且立體,比教科書更直觀。長征路教書就是要把社會實踐當成思政課的“練兵場”。
2017年,我們去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梁家河村,帶學生實地探尋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足跡。2018年,改革開放40年,我們重走改革開放之路,帶著學生去深圳,看華為、比亞迪這些專精特新的企業,看城市的變化、企業的變化。2020年寒假,我們去江西鷹潭考察智慧城市。
北航的社會實踐采取的是雙導師制,專業導師負責解決專業問題,比如科技如何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思政導師則在政策、寫作、思考調研等方面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實踐項目,培養了學生文獻查閱、政策研讀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他們找到興趣或專業與國家需求的結合點。
新京報:上好思政課,教師很重要,你所在的團隊如何培養青年一代的思政教師?
高寧:北航思政課教師的來源是開放的,沒有局限在純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F在的思政課涉及方方面面,例如我們這幾年引入了幾位有國際關系背景的老師授課。因為要立足兩個大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一定要對中國和世界的關系有學理上的把握。
黨的十九大之后,北航的思政課干了三件事兒,一是專題思政課,二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發展,三是思政課教師深入學生“一站式”社區,日常駐樓育人。這三件事的實質就是“走下講臺做教師,走出教室講思政,開設專題講思政”,盡可能貼近學生,拓寬“大思政”的格局。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