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測評對象除小學五六年級、初高中全體學生外,還增加了小初高全體教師。
10月15日,2021年海淀區中小學心理活動月總結及師生心理測評啟動會在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交大附中)舉行。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表示,今年的心理活動月各校活動特色鮮明,希望今后能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建設,同時深化教師的心理研究,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探索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建設。
今年5月20日至6月21日,2021年北京市海淀區中小學心理活動月正式開啟,包括交大附中在內的多所中小學校積極參與,為海淀36萬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作為海淀區心理健康教育的品牌活動,心理周活動已經連續開展了十余年。今年升級為心理月,各校充分考慮了學生、教師、家長不同群體的需求,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講座與體驗活動。
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生活教育結合起來
“你看他跟猴子一樣都跳起來了”“我覺得我們一會兒會更快”……10月15日中午11點45分,交大附中綜合樓六層熱鬧起來,高一4班的學生們分成四個不同的小組,在心理教師的指導下做各種游戲,其中一組在手拉手傳遞一個呼啦圈,旁觀學生則悄悄“交流心得”。
10月15日,交大附中的學生們在心理教師的指導下參與游戲。圖/新京報記者 楊菲菲
這樣的課程,高一學生每周都有一次。該校心理教研組組長趙楠告訴記者,學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采取了多種形式,“初一主要是以進班活動、講座的形式,初二納入課表,是結合青春期教育開展的。高一也納入課表,叫生涯規劃與管理。高二則是以拓展活動、講座的形式。同時,我們針對初高中所有年級,都開設了相應的選修課。”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正在上課的王瀚侖說,這是自己最期待的課程之一,“這跟我之前以為的心理課完全不一樣。我以為就是找心理老師談談心,聊聊壓力。現在這個課有很多活動,上課特別放松,也是對學習壓力的一種緩解。”
王瀚侖告訴記者,最讓自己印象深刻的是自己和同學們齊心協力傳球,“我們都是剛到這個班級,肯定不是對每個人都很熟悉。這個活動幫助我們很好地了解對方,也考驗了我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像交大附中一樣,把心理健康教育與校園生活教育結合起來,是很多學校的做法。吳穎惠表示,“中小學的校園生活包括德智體美勞,孩子在學校里要德智體美勞充分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緊緊地貼近學生,圍繞校園生活展開。”
注重心理體驗活動,讓學生更多參與
在學校樓道里安放心理預約卡、心理預約單,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時間,和老師進行聯系;在開心理普修課基礎上,開設了多個心理社團,讓學生主動參與;給學生提供自主實踐的平臺,讓學生自主設計和實施心理游園會活動……交大附中校長戴文勝在現場分享時表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倡導三個“自”,即自覺、自知、自主。
趙楠告訴記者,讓學生參與設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學校根據多年來實踐探索出來的,“心理咨詢是‘助人自助’,不在于心理咨詢師說了多少道理,而是學生能夠內化多少。”在趙楠看來,這樣的形式能讓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更多參與其中。
當天,戴文勝還分享了學校開設蛻變式父母工作坊、全員家訪、加大班主任培訓力度等方面的做法。
在吳穎惠看來,學生自主設計實施心理游園會的活動是心理體驗活動的典型代表。“心理教育很容易用課程方式做,但心理教育與心理體驗活動不可分。”吳穎惠表示,在海淀心理活動月中,很多學校創造了多種形式體驗活動,包括減壓體驗活動、潛能開發訓練活動、團體合作體驗、心理科普體驗、自我認知體驗等多個主題心理體驗活動,也有心理游園會、心理運動會、潛能挑戰等特色心理活動。
同時,吳穎惠還在會上分享了開展心理體驗活動的要點,“要營造良好的環境,要喚醒一個體驗,要多方引導、促進反思,要相互分享、解構認知、學習技能等等,心理體驗活動也希望學校多做。”
拓寬測評對象,全區師生心理測評正式啟動
當天,海淀區2021年度師生心理測評工作正式啟動。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測評對象除小學五六年級、初高中全體學生外,還增加了小初高全體教師。
海淀區教委副主任吳謹表示,“雙減”背景下,教師的工作量持續增加,教育供給由課堂向課后服務轉移,甚至向托管服務轉移,中學還向晚上轉移,對老師的要求也在不斷更新,“這對老師來講,絕對是壓力,也是調整的機會。我們要關心教師,讓我們師生共成長,師生共健康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由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開展,采用標準化問卷調查,全面評估師生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學生學習心理品質發展檔案。
其中,學生測評旨在通過全面調查,建立中小學生心理發展數據庫,客觀了解海淀區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與干預,幫助學校按需為學生提供適切的心理健康服務與支持,打好學生健康底色。
教師心理健康監測工作,有助于全面了解、分析不同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為教育決策提供信息、依據和建議。同時,還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自己,提醒教師主動參與各種心理調節活動,提升心理素養。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