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魚我所欲也》人的一生或許命運對你會有所眷顧,但是人的一生并不是單單只有命運,還有很多自己的決定摻雜其中,有好的商機也需有能夠辨別的眼光和能力...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
人的一生或許命運對你會有所眷顧,但是人的一生并不是單單只有命運,還有很多自己的決定摻雜其中,有好的商機也需有能夠辨別的眼光和能力,如果沒有這些能力再大的商機也是徒然。縱觀整個古代歷史中的那些風云人物,他們除了各自有一些其他人沒有的優勢之外,他們都是在關鍵時候做出正確決定的那一群人。劉邦是如此、李密是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與他們有著同樣實力的人在同時期都非常的多,但是只有他們做出了最為正確的選擇,就是這些選擇的不同才促使他們先人一步走向了成功。
古人常說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但是所謂的人和并不是單指遇到貴人和能人,或者是有關鍵作用的人,而是說參與其中的人存在做成這件事的關鍵因素,無論這個人在事件中起到的是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只要他對事情的推進以及成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那么這就是人和。
就像一個人考試的時候本來就無心思考,十分煩躁,一道題想了半天都沒頭緒,突然旁邊的一位同學的橡皮擦掉了,看到這一幕的他突然就像腦洞被突然打開了一般,立刻知曉了題目的思路。并不是這個掉橡皮擦的同學有什么不同,也不是這個橡皮擦與題目有什么關系,但是這個事件不知道波動到了腦回路中的那根神經,讓他明白了題目的思路。
這是一種蝴蝶效應也是一種的不可預見但又至關重要的因素。所以說一個人的一生中無論是積極的事情、還是消極的事情都不是做人生抉擇的依據,大家都不知道這個事情對未來會有什么影響。人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自己做出的選擇。對待自己的事業是需要一定的恒心的,任何職業都是如此,人會習慣性的將阻力、挫折當作是自己逃避的的借口。經常聽到一些成功人士在演講的時候經常會說感謝自己曾經遇到過的種種困難,有了這些東西的存在才會有如今如此堅強和成功的自己。
同理,對于有能力成功的人來說挫折是一種鼓勵奮斗的標志,對于輕言放棄的人來說就是勸退的哀鼓。本文就要講述一個因為自身的選擇而導致本該有所建樹的人生變得平凡的人。清華學霸張曉勇,17歲以近滿分成績考進清華,畢業后卻飽受事業的打擊,最后選擇回到家鄉,如今在小區當保安。
青年時期的張曉勇可以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男孩子,在當時還不算發達的一個小縣城中能夠出現像他這樣的超級學霸可以說是非常的值得人們追捧的,在家中張曉勇一直都是家里的好孩子,聽話、給父母爭光。在學校里的張曉勇成績頂尖,和同學們相處也還算融洽。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父母長輩都對他傾注了太多的目光。
公元1991年,張曉勇以長沙理科第一名的成就考入了清華大學的生物專業,高考中的張曉勇幾乎快考滿分了,那段歲月的張曉勇也受到了很多的人的祝福與掌聲,畢竟無論在什么時代,一個人能夠在學業上取得頂尖的成績,都是非常值得認可的。進入清華大學這樣的國家頂級學府自然也是讓家里享受到了很多羨慕的眼光。
在大學期間的張曉勇自然也是一刻也沒有閑著,繼續著自己的在大學中的刻苦學習。就算自己在自己的家鄉算是頂尖的學子,但是到了清華大學這樣人才濟濟的學府,自己的那點優越感也所剩無幾了,好在在此期間的張曉勇及時的從那些虛無的榮譽感中脫離了出來,沒有迷失太久。就這樣即使離開了中學的緊張學習生活,但是他依然在大學的學習時光里非常的認真的處理每一個科目的學習。但是在如此大的競爭壓力中,他也顯得有點力不從心了。但是他也從未想到,這樣的競爭壓力僅僅只是在學習上的,未來在就業的路徑上他還會遇到更多的競爭以及挫折,眼前的這一切還算是美好的。
在職場上飽受打擊的張曉勇
時間來到了公元1996年,正值張曉勇他們這一屆的畢業季,尋找工作成為了他們眼前最需要解決的事情,那時候的國家正在實行”雙規“制度的大學生工作安排制度。首先國家以及學校還是繼續會為這一部分的同學分配工作,但是由于畢業人才的多而且廣泛,那么就會有一部分的畢業生沒辦法分配在自己喜歡或者說完全對口的崗位上去。另一方面那就企業進入學校進行校園招聘,這種制度大家一定非常的熟悉,因為這種才是如今常用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招聘方式的缺點就在于競爭壓力非常的大。
那時候的優秀企業在人員配置以及公司崗位需求上已經趨于飽和,已經沒有了那么多對口崗位。特別是對于就讀生物學這樣的冷門專業,當然不是這種專業沒有前途,而是這種專業更加趨向于科研,但是科研崗位沒有那么多的空缺。就這樣經過多方求職無果后進入了一家日化企業,本來專業就不對口,他還被分配到客服崗位。清華學霸張曉勇,17歲以近滿分成績考進清華,奈何畢業之后的工作實在無法堅持下去,如今在小區當保安。
本來自己的工作計劃是從事生物相關的科研工作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卻到了日化企業做客服工作,雖然有點接受不了,但是還是在這個崗位上干了5年的時間,直到5年之后從家里傳來了父親生病的消息,他秉持著”父母在、不遠行“信念的他最終還是回到了長沙。回到長沙后的他也從來沒有找到什么合適的工作,最后也是為了照顧父親,選擇了在小區中做保安。
看著自己理想的破滅,雖然心里有著很多的不甘心,但是他依然選擇了就干這一份簡單的工作,放棄了曾經的遠大理想和抱負。在他畢業之后的17年時光里面,他不敢去參加同學聚會,在他看來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同學朋友們的問題,不知道如何向他們講述自己當下的工作,唯一一次和同學的見面是在北京,面對同學的詢問,他說自己在長沙搞房地產,算是一個中產階級。這時候的他對自己也許是失望的。
結語
這一切雖不是他希望的結果,但也絕對是他親自選擇的結果不是嗎?無論工作再怎么難找,自己有著非常好的學業經歷,再怎么不濟也應該做一份適合自己價值的工作。確實面對父母年老體衰,作為子女的應該盡一份孝心,但這也絕對不是放棄自身發展的理由,有一份比較愜意且薪資可以的工作不是可以讓父母得到更多的照顧嗎?國家的培養也應該是自己考量問題的一個關鍵點,雖然說人生的選擇是屬于自己的,但是如此果決般的放棄自我發展會不會有些欠妥。
從旁人的觀點看來他所做的一切確實有些辜負了眾人的期待,但是對于他來說為了照顧父母,自己的未來根本不算什么,自己并不后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的人生自己來選擇,也有自己來承擔,我們也僅僅只是看客罷了。
參考資料:《魚我所欲也》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