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這些努力共同傳遞出清晰的政策取向:要在“深度挖潛”和“廣度拓展”兩個層面同時發力,真正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的結構性矛盾和匹配難題,推動就業服務從簡單崗位供給向系統能力建設轉型。
■ 在深度上發力,首先體現在直面供需錯配和結構性矛盾,不再滿足于表層的“崗位增加”
■ 在廣度上拓展,則意味著積極破除就業空間的區域性和行業性壁壘
又是一年畢業季,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為全社會的關注焦點。近期,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合推出了多項就業政策創新,如將一次性擴崗補助對象由企業拓展到社會組織,綜合運用稅收優惠、就業補貼、擔保貸款等多元化政策工具,鼓勵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穩崗擴崗。各地也因地制宜,舉辦跨省域招聘會、加大基層志愿服務計劃、完善校園招聘補貼和實習見習專區建設。所有這些努力共同傳遞出清晰的政策取向:要在“深度挖潛”和“廣度拓展”兩個層面同時發力,真正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的結構性矛盾和匹配難題,推動就業服務從簡單崗位供給向系統能力建設轉型。
在深度上發力,首先體現在直面供需錯配和結構性矛盾,不再滿足于表層的“崗位增加”。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新興產業、綠色低碳、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不斷催生對專業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但不少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實習安排還滯后于這種需求變化,導致畢業生“會的用不上、要的學不到”。各地和高校正在推動供給側改革,探索專業設置動態調整、課程內容對接產業前沿、實習實踐貫穿學業全過程,這樣的“深度挖潛”不僅是教育部門的任務,也是需要產業界參與、政府引導的系統工程。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增加更多同質化崗位,而是培養更多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適應行業變革的年輕人才。
在廣度上拓展,則意味著積極破除就業空間的區域性和行業性壁壘。近年來,各級政府持續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去”“到西部去”,這不僅是緩解大城市就業壓力的短期策略,更是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和社會公平的重要抓手。政策設計中不僅包括引導,還要有實打實的支持,如財政補貼、編制保障、職稱晉升、生活條件改善等一攬子舉措,減少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后顧之憂。同時,拓展就業廣度也要重視中小企業、社會組織、新興業態的吸納能力,今年將一次性擴崗補助范圍擴大到社會組織,正是對這部分潛在崗位空間的激活和扶持。區域間合作舉辦招聘會、建設就業信息共享平臺、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推動就業大市場建設,這些都是在“廣度”層面為畢業生開辟更多可能。
政策的深度和廣度同樣體現在就業服務體系的建設上。過去的就業工作往往是“畢業季突擊”,集中在最后幾個月辦招聘會、送崗位,缺乏貫通全學程、全鏈條的服務意識。而“深度挖潛”要求從學生入學開始就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系統開設生涯輔導課程,引入行業導師、企業項目,提供多樣化的見習和實習機會;“廣度拓展”則要求高校與更多行業、企業、區域政府建立長期合作,推動校企聯合培養、訂單式教育、雙導師制等模式落地。各地探索出的“掛鉤聯系+重點服務”“活動補助+成效補助”等做法,體現了對就業服務從供給端到需求端的系統設計,這種全周期、全鏈條的服務思路是破解就業難題的長遠之計。
同時也要承認,解決就業問題不僅僅是政府和政策層面的任務,高校和畢業生還要直面自身的問題。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過度重視短期就業率、忽視專業結構調整和產教融合等問題。畢業生個人也需要轉變觀念,主動適應市場化、多樣化的就業格局,樹立“在干中學、在干中拓展、在干中不斷優化就業質量”的成長型就業理念,不再僅盯著“體面的大廠”“一線城市的白領崗位”,也要看到基層、中小企業、新興產業中的發展空間和未來潛力。就業不僅是終點,更是職業發展的起點,是鍛煉能力、積累經驗、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過程。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是經濟轉型、教育改革、社會公平和青年發展交匯的重要議題。為畢業生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既需要政府持續豐富政策工具、打通堵點疏通渠道,也需要高校深化教育供給側改革、強化就業指導服務,還需要畢業生自身調整心態、主動擁抱變化。只有多方協同發力、同向而行,才能真正把“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落到實處,讓更多青年不僅“能就業”,更能“就好業”。
(作者:張端鴻,系同濟大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