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攜手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面向山東省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發起 “照亮我的那本書”主題征集活動,旨在通過真實動人的閱讀故事,展現書籍在教育中的深遠力量,傳遞閱讀帶來的成長與蛻變。(征稿及教育線索提供郵箱:qlwbyddx@126.com。)
文|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第一初級中學教師 王瑋
近期一直在讀閆學老師所著的《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這本書,這本書不僅是對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念的深入解讀,更是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靈啟迪。尤其是讀到 “讓善良在童年扎根” 這一部分,更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善良,這個看似簡單卻內涵豐富的品質,無疑是人性中最為璀璨的瑰寶。如何培養孩子善良的心地,是為人父母、教育工作者乃至整個社會都需深入思考的課題。針對這一問題,其實蘇霍姆林斯基早已為我們指引了方向,比如孩子給受傷的小鳥療傷、照顧被遺棄的小貓、關愛孤寡老人等,這些點滴行動,都是善良的種子在悄悄萌芽。循著這些啟示,我們可以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維度,助力善良在童年落地生根。
家庭教育:善良種子的最初播種者
家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不僅是生命的居所,更是我們的修身之所。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電影《哪吒》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哪吒雖天生魔丸轉世,性格頑劣,但父母從未放棄對他的引導與關愛。面對哪吒因不被理解而四處闖禍,他們沒有嚴厲斥責,而是耐心教導,用行動告訴哪吒,即便身負魔性,也要心存善念,肩負責任。李靖甚至愿以命換命,助哪吒改邪歸正,這份深沉的父愛與大義,讓哪吒深受觸動,逐漸理解善良與擔當的含義,最終克服內心的魔性,成為善良勇敢之人。
反觀閆學老師書中的例子,一位同事帶 8 歲女兒到鱷魚養殖中心參觀,養殖中心推出付費喂鱷魚小鴨子的項目,不少家長掏錢讓孩子參與,孩子們在喂食過程中歡笑不斷。這一現象發人深省,家長和社會給予孩子的究竟是何種教育?在這一場景中,我們不僅沒有培育孩子的善良、同情與愛意,反而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殘忍、冷酷的種子。
教育如同播種,種下玫瑰才能收獲玫瑰,種下荊棘只能生出荊棘。因此,家長在孩子童年時期培養善良情感這件事上,肩負著重大責任,應以身作則,用自身的善良行為為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在家庭氛圍中感受善良的力量,將善良的種子早早種在孩子心中,精心呵護、澆灌,未來定會綻放溫暖光芒。
學校教育:善良品質的滋養與強化
學校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場所,教師則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正如哪吒的老師太乙真人,他雖有些憨態可掬、不拘小節,但對哪吒的教育充滿耐心與智慧。太乙真人不僅傳授哪吒法術本領,更注重引導他的品德修養。在面對哪吒的調皮搗蛋時,太乙真人沒有嚴厲斥責,而是用幽默風趣的方式引導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激發他內心的善良與正義。
這種教育方式,正契合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真正的教育者要喚起學生努力成為一個好人的志向,要運用教師本人教導學生所懷有的真摯誠懇的感情,激勵學生成為一個好人,在心中樹立與人為善的人生信念。
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應只著眼于知識的傳授,更應通過課堂教學、班級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方式,將善良的教育融入其中。除此之外,學校還需營造充滿善良與關愛的校園文化氛圍。從校園環境的布置,到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互動,都應傳遞善良的價值觀。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同學之間的互助,都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善良的熏陶。
社會教育:善良成長的廣闊土壤
社會是孩子成長的大課堂,社會環境對孩子善良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這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善良與正能量的社會環境。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可以攜手合作,開展各類志愿服務、公益項目,鼓勵孩子們參與其中,通過實際行動感受幫助他人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媒體和網絡平臺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傳播正能量,為孩子們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
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代,網絡對孩子的影響無孔不入,尤其是在童年這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孩子的思想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左右,因此,營造干凈的網絡環境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必須大力凈化網絡空間,減少不良信息對孩子的侵害,防止暴力、冷漠等負面內容扭曲孩子的價值觀。
除了凈化網絡環境,還應當積極引導網絡平臺傳播正能量。各大平臺需嚴格把控內容審核環節,優先推送積極向上、弘揚善良與美德的優質內容。如此一來,孩子們在瀏覽網頁、觀看視頻時,便能持續被這些溫暖的瞬間所觸動,從而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善良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誠如閆學老師深刻指出的:我們的孩子,他們應該成功,但更應該善良;他們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善良。所以,我們務必要讓善良這一人性中最為美好、最為珍貴的特質,在孩子們的童年時期深深扎根。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家庭、學校與社會三方緊密協作,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為孩子打造一個充滿愛與善良的成長樂園,讓他們在這片凈土上茁壯成長,最終成為心懷大愛、勇擔社會責任的未來棟梁。
來源:本文內容搜集或轉自各大網絡平臺,并已注明來源、出處,如果轉載侵犯您的版權或非授權發布,請聯系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聲明:江蘇教育黃頁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
Copyright©2013-2025 ?JSedu114 All Rights Reserved. 江蘇教育信息綜合發布查詢平臺保留所有權利
蘇公網安備32010402000125
蘇ICP備14051488號-3技術支持:南京博盛藍睿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思必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百度統計